工场文化

来自工场百科
Railgun留言 | 贡献2017年6月6日 (二) 20:35的版本 (添加李书珍全体会老人感言)

致天空工场新人书——陈家轲 2013.05.01

亲爱的同学:

恭喜您加入清华大学天空工场,您将在这个地方开始一段不平凡的、值得永生回忆的大学生活。

天空工场成立于2009年,致力成为世界一流科技社团,成为清华的“都江堰”,成为千千万万清华学子实现科技梦的平台。

过去人们常常讲时势造英雄,天空工场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从天空工场里面会走出一批青年才俊。而现在我想对您说,英雄也能造势时,您加入天空工场,不是来获取某些知识的,也不是来追求某些荣誉的。您是带梦想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而来的,来到这个地方除了增长您的见识之外,您可以造时势,您可以去做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梦想当实现!

天空工场是一个提供着丰富资源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我相信您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加入这个平台您将更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您加入了这个平台后,您就成为了天空工场的主人,她和你的命运全在自己手上,要成,要毁皆是您们说了算。当然我们都不希望发生后一种情况,所以我对您有三点期望,做到这三点会让您成为值得尊敬的人,会让天空工场值得尊敬的社团。

第一要有胸怀。有胸怀就是要有容人之心,容事之心。容人之心是说无论周围的人比你优秀与否都要时刻虚怀若谷,不能容不下别人的长处,也不能见不得别人的短处,这样才能不满、不骄。容事之心是说梦想无大小之分,项目无贵贱之分,学习无有意义无意义之分,您在这里能否获得您满意的成长,不是在于您有何种梦想,做何种项目,学习何种内容,而在于您是否踏踏实实去做、点点滴滴去积累,行胜于言。如果您封闭自己,不主动学习,不会合作,那么您很快就会与大队伍脱节,与团队越来越疏远,也会越来越觉得没有兴趣和激情。与其在这里浪费青春,您不如尽快做出更合适您的选择。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开放系统,善于合作,善于主动学习别人的经验,善于主动融入到这个大集体来,您才能非常快地进步,您才能真正感受这个平台所带给您的馈赠。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

第二要有担当。有担当的人不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人,但是一定会是值得别人尊敬的人。有担当的人,不仅能够担当起荣誉,也能够担当起责任。在天空工场,队长的工作强度非常大,责任也非常大,他们除了负责起团队项目的开发之外,还需要做许多繁琐的队务工作。他们队长的头衔,对于成绩,对于推研,对于出国没有任何好处,但是既然在这个位置上,就得担当起这份责任,甚至还有责任之外的委屈,他们的胸怀是值得诸位学习的。不仅队长要担当责任,队员们也要担当起责任。外面的人说天空工场做得好,不是某一个人做得好,而是说这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是集体奋斗的结果。能够成就这个团队不是某一个或者几个英雄似的人物,而是每位在这里奋斗过的同学,这里全部都是英雄,这里一个英雄也没有。

第三要有恒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您是天资聪颖的学生,但大多缺的就是这点恒心,缺乏把事情从0做到1的恒心。您身为清华的学生,当决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应当拿出与这个身份匹配的毅力。您在这里完成的是一个小项目,经历过一种从无到有过程,把不起眼的项目做到伟大,培养出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人生不也是由一个个小项目构成吗?在您进入了社会以后,还有什么可以难倒您的。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天空工场不单单是C楼410的一个房间,从成立之初她就成为一个为清华里热爱科技、敢于挑战的同学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希望您能来把天空工场建设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还希望您们在加入这个团队的时候也有着如同当年的我加入时的感受: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2012年6月情人坡全体会上的讲话——严斌 2012.06

各位好,我是严斌,来自天空工场嵌入式团队。

今天在这里,作为前队长,对之前几年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那我就从天空工场成立之前说起。

还记得那年我19岁,俞浩多少岁。也就是2009年10月,我和俞浩在基地参加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时第一次见面,赛后,在地铁转车的路上,俞浩问我想不想成立一个学生自己的科技社团,不受老师管制,不受资金场地约束,当时,他捧着卢梭的《爱弥儿》还是《忏悔录》?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在12月26日,我被叫去开会,竟然就是天空工场成立的仪式,场面甚是冷清,只有五个学生+基地的胡春华老师,这就是天空工场创始人。一开始我们做了个项目,报在基地,后面得到挑战杯一等奖,之后XXXX(敏感词),呵呵,这是一个笑话。看着空降的C楼406房间和五万元的资金,可以想到,俞浩花了多少精力来搞定这些东西。那时候,我只会51和C8051F的点灯程序。

从在基地帮师兄改改小程序,做做小结构,同时自己做个小项目,一直坚持下来,到现在,基本各种电子产品都有所了解,掌握了一套把想法转变为实物的方法。事无巨细,多小的事情,我觉得都是学习的机会,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更好的方法去做,扫地僧、水妈就是很好的典故。就像之前有两种0603的电容弄混了,花了一个多小时分开,从此练就了火眼金睛,焊0402的毫无压力,当然,最主要的是调试硬件的心境更加沉稳了,全当是修身养性,就像打坐一样,层次不一样了。焊电路真是一种享受,焊自己的电路更是。

对天空工场真正的认同感,应该是在慢慢的待在406之后,不可否认,是杨盛的功劳,那个暑假他基本待在那,让我不得不在那。之后,俞浩让我上淘宝买东西,一开始我还是有点不情愿,毕竟作为吊丝,是自己的钱啊,虽然最终会报销。后面慢慢的,发现屋子里自己买的东西越来越多,这里已经成为第二个宿舍了,或者说宿舍已经搬到这里来了。

最开始,我和杨盛在406玩51、玩电路板腐蚀,一个五一、一个暑假、一个十一等等,各种节日就这样在406过去了。我们有郁闷的时候,连续一个星期调一块51的最小系统电路失败,也有开心的时候,就是发现失败的问题所在竟然是劣质的助焊剂时。

这期间,我们拉到了波音的赞助,成立了未来航空兴趣团队,当时俞浩问我有没有空,我问什么事?他说,去见波音的中国区总裁什么的,顿时就感觉牛逼了,那时候年纪小,别说是波音,就是一个山寨公司的总裁神马的,我都会觉得巨牛逼。之后,遇到了日后的周欢、王京、大师兄等大将,还有日后的女朋友。

增长见识,锻炼自信,掌握技能。在天空工场,没有学长学弟之分,只有男女之分,这里没有阶级,没有官僚,只有技术和感情。

两年多了,不管是物质还是技术,天空工场都得到了长足的积累。我们提供这个平台,面向全校同学。只是希望,在这里,你可以做你喜欢的科技活动,不一定要和专业有关,肯定不和成绩有关,因为一般专业是父母选择的,兴趣才是你自己的。哪种人最可怕?执着的人和精神病。我始终相信,只要你真正喜欢上了一件事情,其他的东西就是浮云了,没有你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知道有多少人小时候的梦想是,我想成为科学家?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如何在天空工场成长?只要坚持下去,只要一直热爱,就有你的一片天地。以我的浅薄经验来看,不管是天空工场,还是其他校内组织,最缺什么人?缺肯踏踏实实干下去,主动找老人谈,又肯花时间投入的同学。其实,只要利用好课外,做好一件事情的时间绰绰有余。

还有一点补充,就是使命感,当所有人都迟疑的时候,我就应该干起来,退却不是方法,没有你的挺身而出,其他人怎敢跟上?世界如何改变?不要再抱怨院系培养计划烂,学校资源给学生的少,党很腐败等等问题,这不是你要做的,你要做的,就是改变现状,最简单的就是从你做起,先改变自己,要相信你就是以后的中国,抱怨就是骂你父母为什么没去做,而你只抱怨的话就等着你的子孙来骂你吧。(貌似跑题了) 项目?官方说法:

嵌入式研究团队分为两个方向:偏硬件的嵌入式设计和偏软件的Linux软件和算法编程。

在硬件方面,以单片机、 ARM、DSP 、FPGA为核心构建不同层次的系统,综合电路设计、传感器数据融合、控制算法、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通信技术,形成以光机电系统为基础、惯性导航技术为强项(额,这个好像还不太强力)、便携式设备为特色的技术格局。

在软件方面,以 Linux下的软件编程,通过Open CV来实现图像的智能处理。以及利用 Matlab、Octave 、R、 Python等语言对于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相关算法的尝试和改进。 目前,我们成立了四旋翼飞行器、光的三次方 --真三维立体显示、超声波雷达、生物闹钟、电动汽车无线控制、平板电脑、云雀 --三旋翼、微型四旋翼和智能车、Android下 OCR词典、手势识别等项目,有来自自动化、精仪、电子、计算机、工物等十余个院系的同学。团队规模二十多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各占一半。关于接收研究生,本意是希望能够借用研究生的方法和理论来提升我们的技术系统,同时对有兴趣的同学敞开大门,而且有些研究生其实时间也挺多的。

而我也将一直坚持在嵌入式发光发热,在工作日白天,我去实验室干活,在晚上和周末,我在天空工场,干自己喜欢的。多么理想的生活啊。 May Day!May Day!嵌入式在天空工场已经起飞,无法降落!所有杂碎,全部避让!

工场关键词 一——廖宁2013.05

当你说起天空工场的时候,你在说些什么?

PCB?单片机?飞行器?

或者焊接、编程、数控铣?

他全是,他也不全是。

一间工作室,一家(可能会变成两家)赞助公司,一群从不闲着的人,一段有梦想有行动的奋斗,这就是工场。

你可以在这里做些什么?

熬夜自习?做项目?谈人生谈理想?

可以是,但不只是。

这是一个你可以肆意成长的平台,技术大牛、答辩达人、public speaker…...

这里,充斥着向上的活力,向前的动力。从最初的六个人,到现在正式队员59名,所有队员一共近八十名,从一无所有到积累起点滴的技术、财富。就像藤蔓缠绕生长,往往不经意间,就能绚烂整面墙。这09年以来成长的过程中,工场一点一滴地积累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自由、创意、拼命、包容、细致……

Just do it!——自由

这里是自由的殿堂。

——天空工场成立之初,清华校内外并没有成熟的学生自主科技创新社团,进实验室跟导师做项目仍然是主流,拘束的项目管理制度、受限的资金支持,难免让每一个愿意放开手脚做事的人觉得拘束。而工场的成立,意味着一个自由的天堂。这里少了很多约束,多了自由创想,少了学生教师之间的界限,多了平等的技术宅之间的交流——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起熬夜奋斗的过程中,不分彼此,结成兄弟友谊;精仪、航院、材料、美院、甚至经管,院系交叉的优势中,思维碰撞出的,是一个个新奇有趣的项目——局部洗衣机、自旋翼双旋翼三旋翼四旋翼大家族,生物闹钟…… 而自由,更在于一种内在的心境。

避开专业学习的强制性,这里以项目为核心,学习的内容是自选的,学习的强度是弹性的——也正是因此,工场人的成长速度往往不甚一致——然而我们欢迎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也许是大三迫于压力暂时离开而后还会回来的技术骨干,也许是大一刚加社团还没什么背景知识的小朋友,更也许是从未离开工场而默默学习默默成长的每一位成员。

这样自由的学习氛围涌动着旺盛的创造力,一个大二学生不满足于光线源旋转成为平面的项目,希望做出三维的效果,坚持四年而成功,一位材料系的学长想到一种实现机械移步的方式,通宵一晚做出一个样貌简陋但能受控向前移动的小“机械人”,更有许许多多的工场人,从身边、从书本、从互联网,从一切可以产生灵感的地方出发,做出一个又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我在工场度过两个女生节,收到的礼物都是男生精心设计连夜赶做出来的,一个是用电路和电路板做成的爱心形状的led,外壳也经过精心设计,一个是3D打印机印成的漂亮小花,都仔细地喷上了漆。

自由还在于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410是一间工作室,没有宿舍那么舒适的环境、柔软的床铺,也没有自习室那样严格的公共环境特性——但它可以随着你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为你的生命添上不同的色彩。它可以是一个家:你在这里写作业、上网、与身边的人交流、互动;它也可以是一个workshop,源源不断的创意、甩开膀子干活的热情与高效、为一个项目无数次从深夜熬到凌晨的专注……一切尽在你的选择。我们看到深夜凌晨的活跃分子挑灯夜战,也看到规律作息的人课余饭后穿梭于桌椅器械之间,我们更看到平时从不熬夜的人,比赛前加班加点一鼓作气,为的只是能够在比赛现场展示出一个更加完善的作品。

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410是一个温暖的交点、自由的交点、信赖、开放、效率、和奋斗的交点。

走进这里,当你想要做出一个选择而犹疑不决时,对自己说,just do it!

Just imagine!——创想

这里也是思维碰撞里点点创意的温床——敢想敢做是工场人的永远的作风。云雀项目成立之初,世界范围内都没有成熟做出的三旋翼飞行器,工场人克服种种技术、材料、工艺的困难,半年内成功地飞起了比较成熟的第一版,而各大高校的旋翼家族日益壮大的现在,工场已经有人将目光投向智能汽车这样综合性更强、前景更开阔的项目——做一辆比例一比一的智能汽车,我们可以预想,当这样一辆车成功地跑在清华园,甚至北京的大街小巷,将是怎样一件值得全工场为之自豪的事情!

但同时,创意在我们,绝对不止是这些大项目。工场催生了许许多多“不起眼”的项目,生物闹钟、激光投影、局部洗衣机、微型四旋翼……但是这些项目是工场人真正想做的,是创想的结晶,他们为此付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这样的项目,我们同样肃然起敬。


Just work hard!——努力

初次听到“没有你努力学不好的知识”时,内心里是充斥着怀疑的。

然而两年的工场生活,无数细小的步骤里,我看到自己的选择和选择之后的成长。

曾听别的社团有同学抱怨——我们每天都熬夜,工场人默默地笑了。

这里有每天三点以后睡的夜猫子,有做着做着天亮了的项目负责人,更有吃饭上课睡觉以外的时间都花在工场的技术达人——他们身上充斥着的,是一股向上的能量。刚进工场时,很多同学的底子都差不多,并不强。但C楼的每一个白天夜晚见证了他们的努力,见证了这些走向成功的漫长的路,一遍遍练习的焊接技术,一遍遍修改的设计方案,一点点画出的电路,一段段debug的代码,这里充斥着踏实严谨努力的学习氛围,吸引着每一个工场人加入这样努力学习的队伍——这里更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平台,你的努力,有方向有引导有支持,so just work hard。

Just relax!——温馨包容

工场也可以是一个温馨的小港湾。没有竞争带来的紧张感,更没有DDL push下做项目的逼迫感。事实上,除了项目,工场还是许多skyworkers在大学的第一集体。许多人进入工场后,不自觉地开始了这样一段节奏——下课去哪?工场!熬夜去哪?工场!开心去哪?工场!难过去哪?还是工场!

这一切,都源于这里的温馨、包容。

我们有温馨的生日,保留项目江南style舞,有卖萌学长老成学妹体贴学姐可爱学弟。这里学长叫学妹学姐,学弟叫学姐学妹,这里不分年级只分男女。这里不定期地组织网球、羽毛球、游泳活动,科幻电影上映大家第一时间组团去看一起吐槽不靠谱情节。男女比例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每年不超过一只手的女生也能handle住黑压压一片男生的男生节,而后在次年的女生节里享尽技术宅倾情奉献的福利。学习社工科研压力偶尔离开的工场人,在某一个阳光弥漫的午后回来,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温馨——这就是包容,我们目送一批又一批的人离开,愿意等待他们的归来。我们迎来一批又一批的人加入,给他们提供肆意成长的平台。

也许是某个夜晚望向窗外看到一盏盏橙色的路灯,也许是某个项目的成功伴随着太多奋斗的故事,也许是不经意间在工场看到的一个笑脸、一群工作的人,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忆,终将构成工场在你我心中独一无二的形象。 奋斗如厮,工场见证的是一批一批人的成长,活力如厮,工场人成就了这样无与伦比的工场。

工场关键词 二——廖宁2013.05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经管学院的廖宁,现任工场副理事长,兼未来航空团队财务员。转眼来到工场已经是第三年,大一偶然在老馆看到工场的招新海报,从此走上了在经管和在工场都成为一朵奇葩的路。两年多的时间,我感受着工场的张力和温情,可以说是和工场一起在成长。

今天站在这里,台下有比我年长的,也有比我年幼的,有比我成熟稳重的,也有仍然懵懂时而幼稚的。无论何种,我都希望你们能够用开放的心态面对我接下来要说的东西,我带着真诚分享,只为共鸣。 今天想要分享三个关键词。共识、责任心、领导力。

首先,关于共识。这是一个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小至身边琐事,大到政策立场,每个人都在成为一个发声的中心,每个人都在架构自己的观念,并努力扩大这种观念的影响力。那么,我们如何沟通,乃至合作?

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先想一想一个问题,未来航空兴趣团队和嵌入式协会各自有各自的项目和赞助公司,有各自的队长例会和财务,如此独立的两个团队我们为什么还要聚在一起,以天空工场的名义?我想 2009年的时候,全清华乃至全国都还没有一个学生自主创新科技社团的时候,工场的创始人聚在一起,创立了天空工场,一个大家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项目学自己需要的技术的地方,一个不同于实验室的地方,我想那个时候的他们,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共识。我们的共识是什么?是技术,是项目,更是兴趣和探索,是把我们打造成清华乃至全国高校科技创新第一平台的壮志,也是我们的基本法。基于这样的共识,我们从不同院系,不同年级聚到一起,从此专注于同一件事情。因此,我希望我们能一直秉承这样的共识。

当然,共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由在座的每一位决定,与每一个在工场学习成长贡献付出的人息息相关。工场不是一个一团和气的地方,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做不做项目,买不买元件,写不写预算,参不参加例会,用完工具收不收拾,等等等等。但我们有一个底线,也就是我们的共识,工场氛围很自由,却也希望大家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都能够稍稍考虑到这样做是否符合我们的共识,是否违背工场的发展,这样说起来很大很空,但这很有用。 第二个关键词,是责任心。

工场的架构很简单,理事长队长理事会其他成员和队员,简单的架构符合工场的纯粹,却一定程度造成了管理上的不确定性。我们没有专门的职位设置用来督促项目进度,也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负责招新,我们。所有的任务分配都按照项目和活动来,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其中。那么,所谓的理事会成员,都在做些什么?回忆我参加加过的大大小小的理事会会议,除了商量办活动,我们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探讨,乃至争执。我们会为了新人不积极参与活动的状况自我反省,会为了正在进行的项目寥寥无几而商讨对策,因为,我们希望尽一切可能为工场做技术的人创造一个最好的氛围。而每一位理事会成员,都从两个团队中来,都是关心工场发展、有意向也有精力参与 工场事务的人。

但这断然不意味着工场所有的事情都交给理事会成员就好,因为正如我之前所提过的,工场的共识和发展由每一位在工场奋斗的成员决定。在座的各位,有的纯粹想做技术,有的还有兴趣参与工场其他事务,有的习惯了做项目的负责人,有的偏好跟着更加老练的人边做边积累。这样的你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工场,建设工场,我希望的是,无论你们选择了哪种方式,都能够把它做到极致。工场的人多少有些理想主义,在这里做项目玩技术,不为名利,也要放弃一些看起来 更加有利的东西,这样的理想主义,更需要强大的努力支撑。每一次你想要放弃、退却、对自己说我做不到的时候,都请想一想,自己当初是为什么走到这里。这不仅是自我成长,也是我们对工场负有的责任。工场的发展曾经遭遇许许多多的瓶颈与困惑,也曾大起大落,作为最早成立的兴趣社团,我们尚没有完全摸索出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而工场继续发展需要一批好项目,一批做技术的人,一批愿意承担其他事务的理事会成员,也就是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

第三个关键词,是领导力。

我常常觉得,领导力其实与 leader 这个词并无太大关系。一个小组,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无论身处哪个位置,都能心系团队发展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团队的进步,这就是领导力。而我希望,工场的每一个人,都愿意去挖掘和培养自己的领导力,从每一次与人沟通,从每一个项目,从每一天的奋斗努力中提升自己。

我一直以为,工场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首先这里有自由做事的氛围,也容许你尝试甚至犯错。其次我们遇到的很多情况都是全新的,没有版本可以参考,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手把手教你怎么去做,所以我们面临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容不得退缩。试想一个人如果永远只解决已有能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又怎么可能进步,而只有面临这些挑战,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这一次次的尝试中,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能力。而工场,就是这样一个提供机会的平台,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你,应当都是你所希望最好的样子。

2013年12月全体会上的讲话——付翱2013.12

我想跟大家分享两句话,第一句话是:

前面有两条路,我选择难走的那条。

对于新人,我希望大家这样选择:当你考虑是在寝室打游戏还是到工场干活的时候,到工场干活更难一些,请选择到工场干活;当你做项目遇到bug,在想是一直拖着不做还是自己再钻研一下、保证进度的时候,自己钻研更难一些,请选择自己钻研;当你觉得在工场觉得自信心倍受打击,在考虑是默默退出还是咬牙坚持的时候,咬牙坚持更难一些,请选择继续坚持。选择前者,可能你的大学生活波澜不惊,安逸舒适,直到毕业;选择后者,那么恭喜你,你将经历各种痛苦的折磨,但是毕业的时候,你可以非常自豪于在工场的经历,因为那是你昂首走过的青春。

对于老人,我希望大家这样选择:选择项目的时候,跟着杨盛、严斌做比较轻松,自己当项目负责人又累又不讨好,请选择后者;当你带新人做项目的时候,只顾着自己埋头做很容易,把任务划分成独立的模块,分配到队员,然后不断督促进展要难的多,请选择后者;在和新队员交流的时候,凭借自己的经验打击他们、否定他们很容易,而既鼓励他们勇敢的做、又帮助他们避免一些错误则困难的多,请选择后者。如果你选择了前者,那么工场很快就会青黄不接,发展停滞;选择后者,你可能会很辛苦、心很累,有的时候还会被非议、责难,但是这既是你个人破茧重生的过程,也是工场不断发展壮大的本源力量。

同梦者众,同行者寡。行动总比空想要难的多,请选择与我们同行。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句话:前面有两条路,我选择难走的那条。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句话:

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这句话是放在美团网创始人王兴办公室的一句话。王兴是97年入学的电子系学长,先是创办校内网,后来因为资金链断裂被千橡集团收购;而后创办饭否网,又因为传播敏感信息被有关部门关闭;现在王兴又做成了美团网,成为团购网站的领先者。他是一个连续创业者,两次失败、又两次站起,他说:既往不恋、纵情向前。今天,我想把这句话放到工场,无论工场之前拿了多少大奖,走出了多少牛人,获得了多少荣誉;还是经历了多少波折,摸错了多少块石头,走了多少弯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要抛弃,而把目光投到现在,投到1年后,5年后,甚至20年后。

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谢谢大家!


梦想是斑斓的天空——陈思 刘斌琦2013.05

说到俞浩,可能很多航院的同学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是提到colorwork、天空工场,相信航院的同学们都很熟悉。俞浩学长就是天空工场的开创者,colorwork的开发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位创业新秀的梦想世界。

笔者见到俞浩时,他还在C楼三层的天空工场的基地中。“工场”内物品堆积,有航模零件,有激光切割器,有正在拼装的同学,也有正在电脑上编写程序的同学。再往里,我们终于找到了正在跟同伴讨论的俞浩。初见俞浩,他给人的印象就是干练,看起来高高瘦瘦的,却十分精神,他像一根魔术棒一样,将这间略显得乱糟糟的屋子变得充满创造的活力。接下来,俞浩就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他的经历,他的体悟,他的梦想……

一、我要做大飞机!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俞浩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那时候,他抬头就能看见湛蓝的天空,而在天幕之下,在白云之间,时常就掠过一架飞机。像很多孩子一样,小时候的俞浩的心里就此种下了一颗“飞行梦”的种子。

俞浩在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了超出其他孩子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在他小学的时候,家里盖楼装修,他便自告奋勇与父亲一起来做电工。当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怎样用两个开关同时控制一盏灯?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电路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之于一个数学家。但是俞浩学长自己思考,自己尝试,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直到现在,我家开关的安装方式跟别人的都不一样。”俞浩笑着说,眼中闪现出自豪的光芒。

再大些的时候,俞浩仍然坚守着年幼时的梦想。他接触到了物理,接触到了简单的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高中的时候他已经自学完了微积分。在那时的俞浩眼中,做飞机就必须掌握流体力学,而对于这项工程的复杂程度他尚未了解。但是这些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我要做大飞机!这就是俞浩的梦想。就这样,一直到了高三他被保送到了清华航院,梦想对他而言似乎近在咫尺。

二、困惑与出路

来到了大学,俞浩重新去寻找他完成梦想的方式,这时候的他悟到了做大飞机只有流体力学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大一的课程并不能让俞浩满意。“太简单了。我整个大一基本没有去听课。”俞浩如是说。事实上,自从被保送,到整个大一,俞浩基本上都是在思考和阅读各种感兴趣的书中消磨时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躺在紫操,仰望星空”。这个时候,俞浩坚持要做大飞机的梦想仍然不变,但是他已经发现要实现它不仅是“通过流体力学”,还需要补充一些其它的东西。

到了大二,俞浩渐渐懂了,做大飞机远不是仅仅力学这样简单的事情。做这样一件大的事情,就必须要有一个team。在一个学姐的帮助下,俞浩开始积极参与到了社工中,并且先后就任航院宣传中心主任、航院学生会主席和校学生会副主席。俞浩决定做一件事情,就一定力求做到最好。在学生会主席任上,他着手创新,体育部的成立,“与教师共饮下午茶”项目都是他的大手笔。谈及这些事时,俞浩微笑着,脸上似乎还带着当时为此事与老师力争时的豪气。

后来俞浩的思想又一次转变了:我们搞大飞机,但是国家政策一调整,我们立马就不搞了,而在国家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时,飞机研究力度又马上增强了。“是政治决定了大飞机的质量”,俞浩有一段时间开始搞不清楚自己要走哪一条路。这个念头有困扰了俞浩好长时间。政治真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吗?至少那时的俞浩是这样认定的。

可是研究生之后的俞浩就不再这样想了。也许政治决定了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但是在中国影响政治的往往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如果我们整个工业体系是健全且发达的,那么我们的大飞机又怎么可能会落伍呢?俞浩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实业”,这就是当时俞浩真实的想法。俞浩暂时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但是这条路他又该怎样走下去呢?

三、飞机?colorwork?汽车?机器人?

俞浩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就是天空工场。在这之前航院是有航模协会的,但是形式是十分死板的,基本上就是老师给出个图纸大家去做。俞浩对此很不满。有一次老师需要120克的航模,他用做出来的只有30克,而且总共只用了一个星期。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在研究生时他创办了天空工场,给同学们一个创造自己的航模的平台。今天这个平台已深深地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航院同学,让他们进入了这个team,为自己的梦想开始了最真实的一步。 但是仅仅靠一个社团是不够的,俞浩想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就必须要做更多的尝试,于是俞浩选择了创业。

“我做出这个选择是顺其自然的,大概就是,想到了就去做。”俞浩这样解释他的创业。而俞浩的第一个项目就是colorwork。

当问及怎么产生colorwork这个想法时,俞浩提到了2010年震惊世界的一件事——SpaceX私营公司成功用猎鹰9号火箭将“龙飞船”发射到地球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发射飞船的团体,前两个一个是美国航天局,一个是中国航天局。这个团队只有一千八百多人,而我们发射飞船要有一院二院三院四院五院,每个院还有很多人 ,国家还拨了数以亿计的经费。震惊的同时俞浩也在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具有完成这样的浩瀚工程。最后他找到了原因。这就是colorwork开发的原因,也是俞浩所追求的目标。

俞浩在创业之初就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定位为全球性的,他要用colorwork解放全世界人的生产力。用他自己的话说,人只是要起决策的作用,而重复的机械动作应该由机器完成。colorwork可以方便的将客户的文件安全地共享到云端,在一个team里,这样的功能是有重大意义的,人们不需要浪费时间来辛苦地整理自己的所需文件,只要知道日期和事件,我们可以十分轻松地找到我们所需的所有资料。俞浩这样解释它的优势:“假设全球10亿人使用colorwork,每人每天可以节省5分钟,那加起来就是50亿分钟!”而50亿分钟足以改变这个世界。“colorwork现在仍然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仍然在不断想出新点子,现在的colorwork还是很初级的。”俞浩希望colorwork的功能可以更加丰富,从而实现更大的作用。

事实上俞浩曾提及他有三件梦想:一就是colorwork,二就是智能汽车,三就是智能机器人。关于智能汽车,俞浩也开始着手去做了:“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公司,包括像google这样的大公司,在做关于这方面的开发,但是我们并不担心与google这样的大公司竞争,因为我们选取的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俞浩看起来十分有信心,不管是对自己的产品还是团队。

论及机器人,俞浩有自己的看法。他想创造的机器人与现在我们概念中的机器人是不一样的,现在的主流是让机器人更像人,比如有些人研究怎样让机器人和人对话,怎么与人交互。俞浩则认为这是很不合理的:“工厂里的一些工人,每天只是机械地做三个动作,为什么不能用机器去代替他们去工作,反而让他们离开家,再发明所谓的智能机器人陪伴他们的家人说话,这是多么的荒谬啊!”俞浩再次强调,在生产活动汇总人应该起决策作用,而重复单调的动作应该由机器人来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解放生产力。

参访的整个过程中,俞浩的双眸一直闪现着激情。他说:“当你躺在紫操仰望星空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你是在是太渺小了,那么,你的学分绩,你的所谓的那些重要的东西都显得不重要了,你所要做的,就是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就是让这个世界更加的美好。”

让这个世界更加的美好,大概这就是他的信念。怀抱着斑斓的梦想,俞浩仍然在努力前行。

2012年在对外经贸大学的演讲——陈家轲 2012.12

在座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是陈家轲,清华大学材料系的研究生,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天空工场理事长。

在大学,梦想是一件奢侈品,很多时候诸位都不愿意谈及她。因为她太精致,太美好,太遥远。三年前的一个傍晚,在清华,六名年轻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他们在想有没有那么一个组织,每位同学都能够做他们所热爱的事情,在这个组织,与成绩无关,在这个组织充满了一群GEEK ,在这个组织有那么一种理想主义情怀。

这顿晚饭结束后,一个叫做天空工场,由学生主导的科技社团成立了。这并非一个乌托邦。 2009年成立的天空工场下设嵌入式和未来航空团队,共有 60余名同学,他们来自于清华的十多个院系,她目前是清华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科技社团,已经成为校内第一科技平台。

重新回到三年前的那个故事,天空工场的六名创始人向学校争取到了五千元和一个不足二十平米的工作室,起初,天空工场致力于一些小型的飞行器设计和制作,在这个由学生自主运营的小空间里,所有学生的激情、智慧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做出非常出色的工作。2010 年,我们得到了波音公司的资助,从之前不足二十平米的工作室搬到了图片中这个 100多平米的房间,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天空工场面向全校同学招募队员,开始了她真正的腾飞。

这是她现在的样子。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在想天空工场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在想什么样的飞机能够更平稳,更安全地飞行,并且适应范围更广,这样的?这样的?。。。。还是这样的,最终我们选择了类似于电影《阿凡达》中的三旋翼飞机,找了几块木板,拼凑成了第一个版本,然后做了一个精细版本的,然后在做了一个碳纤维外壳版本的,然后再做了一个高跟鞋模样的。(此处有掌声)这个项目的完成包含很多同学的努力和智慧,他们来自航院、自动化、精密仪器、电子、材料、美院等,我们给清华学生提供了一个跨院系、跨学科的合作平台。

关于四旋翼有一段故事,我们之前去了某高校做交流,他们说四旋翼这个东西做的人太多了,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了。我同意前半句。目前很多人都是买高价的、集成好的控制芯片和现有的机械结构组装在一起,这样当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但是天空工场的同学从来不会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我们采用非常廉价的、大众化的芯片,从最底层做起,自主开发控制系统,同样都是四个螺旋桨,但是核心不一样。目前的四旋翼很大,我们在想能不能够做小一点呢,做得更加微型一些呢,于是我们在大四旋翼积累的技术上开发出来微型四旋翼,大小和手掌差不多,并且可以通过android手机进行飞行控制。

至此,我们做出了三旋翼和四旋翼的飞机,而美国有两旋翼的鱼鹰直升飞机,我们在想能不能做成一个螺旋桨的飞行器。于是乎,我们画了这样一个图,然后把它做出来了,然后还把它飞起来了。我还想告诉你们的是,这个项目是一位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一女生做的。另外还要补充一点,这个星期我们已经做出了两旋翼的飞机了,目前正在进行飞行调试,而这个两旋翼飞机则是一位来自于马来西亚大二的留学生做的。在天空工场,其实专业不重要,甚至国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热爱它。

至此,你可能觉得天空工场就是一个做具有不同数目螺旋桨的飞行器的团队。很显然,你错了。

人的睡眠分为深睡眠和浅睡眠,在深睡眠的时候被闹钟叫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在浅睡眠的时候把人叫醒后则精神百倍,因此我们做了一款生物闹钟,直接戴在手上,通过加速感应来追踪人的睡眠周期,在浅睡眠的时候叫醒主人,让大家爱上起床。

我们还在裸眼3D上赶了一把时髦,这个作品是通过二维的发光平面旋转形成立体成像空间,从而实现真正三维显示。人能够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这个三维图像,我们把它叫做光的三次方。

天空工场的队员有时候也会组装一架模型飞机,再配上几个 LED蓝色小灯,装在一个有机玻璃的盒子里,弄得像一个艺术品一样。但很多时候他们觉得这样不够过瘾,于是干脆自己买些木头来做一架,而且他们飞起来。 我个人伴随着天空工场成长了两年多,对于我而言体会最深的并非上述很酷的项目,而是天空工场经历的一些深刻的变革,正是这些变革造就了她的与众不同。

一年前年轻的天空工场为了做得更大更强,开始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设立了各种各样的部门,在一个 60多名队员的团队,产生了 10多名管理人员,试图打造一个庞大的科技社团。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很快,天空工场开始走下坡路,项目几乎停滞,一个刚刚快速成长起来的社团,同时也被很快的拉到解散的边缘。原因很简单,因为非技术类的多元化扩张并非是我们学生所擅长的。

那时我正是这个所谓的COO,在下坡路上我开始思考学生社团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久后我开始全面接管天空工场,中断了热火朝天的关于企业制度的学习,团队的管理人员缩减到四位,我,两个团队的队长,一名财务员。我们学习了华为七反对中的前三个,反对完美主义,反对烦琐哲学,反对盲目创新,试图追求一种简单而明快的节奏,专注于项目,专注于项目,专注于项目。

在公司可以用物质去激励人,但是在这样一个以兴趣为主导的团队里,这根本行不通。因此原先的对项目的管理变成了对人心的凝聚,稻盛和夫讲过:许多人认为,企业的经营,最重要的是确立经营的战略,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公司风气和员工的意识。这是之前项目管理的表格,每周需要填写一次,非常的繁琐,把大家弄得十分的疲惫,而现在变成了不定期的以项目为主的小会,充分调动了所有同学的积极性,整个团队从大而弱变成了精而强。

天空工场开始走上了正轨,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积累一点一滴的技术,关于在光的三次方,我们将会不断的改善它的性能,实现其产品化;有了在生物闹钟上的技术积累,我们将往数字化脉搏方向进行拓展;至于四旋翼,我们将给他装上一个机械手或者一挺机关枪之类的,实现真正的功能化,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很多要做的事情。

今天我站在这里和诸位分享天空工场的一些项目和成长历经,我是想告诉各位,无论社会主流价值观如何,在清华有那么一批年轻人,他们不功利,不浮躁;他们有梦想,有行动。 我坚信一点,在清华,能加入天空工场,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无梦想,不工场。

天空工场精神——杨盛2012.12

我提议在全体会上安排这个环节,是想给那些想要改变什么的人,给那些想要吐槽什么的人,给那些想要表现自己的人,或者是仅仅想锻炼自己的人一个讲台。我们应该证明自己除了写代码焊板子粘木头之外,还在意别的东西。 已经不只一次被问及天空工场精神是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由5年之后10年之后的队员来回答。因为一个成立三年的团队,一个创始人还在发光发热的团队,宣称自己有什么样的精神多半是个人意志过度膨胀。

理事会通常是这样开的:会前有一个简单的议程说这次会讨论那些内容,可能是招新、可能是项目可能是财务可能是天空工场的未来or something like that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然后去411的时候会叫上所有在410的人。不出半个小时,一定会被歪楼了,话题转移到别的问题,而且总是那么几个问题。为什么是天空工场?为什么一年以来没有引以为豪的作品?新人到底该怎么带?为什么干活的总是那么几个? 是的,为什么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老师会来参观天空工场?为什么乐高公司会选择天空工场?为什么北航科协会选择天空工场?为什么发明协会会选择天空工场?为什么奶茶MM会选择天空工场?skyworks的影响在扩大,我们应该有与之相称的技术与之相称的作品。但事实上,近一年来我们没有,为什么?为什么新人融入这么慢,我们在新人的培养上还有什么不足?问题一提出来,理事会就控制不住了,大家开始发表各自切身体会。这些问题往往都得不到一致的答案,散会之后,最具可执行性的决议就是打扫卫生,所以感谢理事会,现在的410才没有陷入完全的混沌状态。

讨论这些问题,跟学分绩无关,跟推研无关,跟评奖学金也无关。但是我冥冥之中感觉到,越多的人参与但这样的讨论中来,天空工场就走得越远。

我们应该思考点别的,学分绩够到不阻碍你追求你的梦想就行。除非你的梦想就是高学分绩,否则多花一分钟都是浪费。这是俞浩说的,也是我非常认同的。除了考试除了名次还有许多值得追求的东西,比如爱情,艺术,技术。当若干年后你回忆起这段时光,不会因为太枯燥而后悔。

我听说,导师吩咐学生干活,北大的同学会先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在deadline的前一天想明白了,开始做,能不能做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我们清华的同学,则会问,我怎么去做这件事?当然,通常也是在deadline前一天才开始做。听话出活,是大部分清华学生的品质。然而听话是被动的,是been told。我们从小到大都在been told,大人为我们安排好我们应该学的课程,为我们安排各种考试,我们只要去做就好了。在座的各位都是做得非常好的,除了课本规定的内容考试规定的范围,还会自己去拓展一些,比如,奥数。到仍然限定在别人设置的目标框架内。然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非常不一样。三年之前,学生想做自己的项目,只能宅寝室,只能找班上的同学,花自己的钱。两年前有了天空工场,大家不用宅寝室了,可以和不同院系的同学共同合作一个项目。到今天,各种兴趣团队百花齐放,大家除了天空工场还有更多的选择,未来机器人未来通信未来汽车未来动漫等等。今天你在天空工场,想以天空工场的名义去联系知名教授去联系企业家去联系星火交流,把团委负责的同学叫出来聊天,甚至我们开全体会(程老师非常容易的就欣然答应参加,x老师也请过来了,没有任何困难)这些都太正常不过了。而学校还在不断地想是不是还做得不够,不能让团队茁壮成长。我们有经费有场地。这些条件都是前所未有的,舞台前所未有的大。然而,就是没有人告诉你,你该怎么做,你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思考这些问题,所以今天我想让每一个队员都思考这些问题。

这就是责任心。如果有一天,天空工场没有枝繁叶茂,换句话说,完蛋了,可能对于一些同学来说,这没关系,我去其他团队就是了,但对于思考过这些问题的队员,他们的梦就碎了。这样的责任心,我在俞浩在严斌在王若溪在家轲在姚又友身上都看到过。

正因为有这样的责任心,才能自觉主动,主动的查资料,自觉地打扫卫生,自觉地推进项目进度;正因为有这样的责任心,才能精益求精,将不起眼的项目做到伟大;正因为有这样的责任心,才会长存危机意识,不断地质疑团队的发展并提出改进方案;正因为有这样的责任心,才能不断地挑战未涉足地技术,才会开阔视野,寻求更广的合作。

不要说科技社团锻炼不了人,这里有技术有项目有管理有财务有营销还有感情建设。

最后一句话作为我啰嗦的结尾:所谓舞台,就是你跳舞的时候,你脚下的土地。

简政放权不是当“甩手掌柜”——陈家轲2013.03

去年9月,天空工场开实行简政制度,到现在已经有5个多月了。这段时间内,整体来看,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执行力变强了。但是简政的过程中必定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并且我们对于这些问题之前是有过考虑和讨论的,然而里面有些东西尚未在同学心中明确起来,特撰此文对简政初衷做下简要分析。

5个月前,我们之所以简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管理成本过高,工作重心不自主地偏向管理而轻视了项目。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简政而简政,而是一切为项目服务,以项目为中心,这应当成为天空工场未来几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心。之前提的几条原则,取消卫生管理制度;少开大会,多开小会;把不起眼的项目做到伟大;不做大而弱,要做精而强,都是为项目服务的。哪怕最后天空工场只剩一个人,我希望那个人是拿枪冲锋的,而不是摇旗呐喊的。

天空工场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了,起初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在学校中名声鹊起。不久后就进入深入区了,大家讨论了很多东西,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要不要涉深水,怎么才能突破瓶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经过长期的探索,我总结了如下几点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天空工场简完政之后我们还应该留下的东西:第一,要有梦想,来天空工场的应该都是有那么一点热血的,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色彩的同学,无梦想不工场;第二,要有责任感,这是在理事会上我反复提到的,因为一个同学只要有责任感,什么事情都好办,就某种意义而言,就是主观能动性比较强;第三点,要朴实沉毅,严斌在全体会上说天空工场同学要成为中流砥柱,须知道要能做到中流砥柱,必须是非常沉稳,非常朴实,非常有毅力的人才能做到的。古今成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而这种志就是要能够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做技术积累,这也是为什么今年选拔方式和项目管理做了调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给所有人营造一种踏实做事情的氛围。都江堰的伟大,不是因为他的吞吐量,而是因为他能默默造福千年。能做出酷炫帅的项目固然不错,但是更重要的是做一些积累,这是工场同学走出去值得骄傲的东西,这些积累虽然不能成为直接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工场完整地做下一个项目,把零做到一,培养一种做事情的好态度,到了社会是没有什么事情拿不下来的。这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有些同学认为,理事会简政了,放权了,队长的职务就繁重起来了。简政之后有些工作没有理事会的同学没有参与了,应该谁来做呢?队长该怎么定位?这些问题无论是理事会的同学还是队员,都应该深思。队长和技术达人是有很大区别的,队长要从全局考虑问题,技术达人只需要专心做好手头的工作即可;队长要培养队员,技术达人只要培养自己就好;队长应该带有巨大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的,是使团队里能够实现真正协同发展的灵魂人物。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为项目服务,理事会简政放权不是为了当“甩手掌柜”,而是为了让队长和队员多开小会,少参与大会。不仅仅是理事会要放权,队长也要放权,队长也要学会把任务分配给同学,让新同学能够熟悉工场的一些事物,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中来;同时也能维系老队员的情感,让老队员也有新的挑战机会。如果队长能够做到人人都熟悉,人人都有事做,那么这就是一个优秀的队长,他所带领的必定就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团队中做项目的氛围也必定生机勃勃。上述这些问题不仅我需要考虑的,也是队长需要考虑,更重要的是项目负责人也要好好考虑。盛哥说清华有很牛的人,但是从来没有看见过很牛的团队。那是因为团队的灵魂人物,没有把团队调动起来,而是各立山头,这样的团队是没有凝聚力的,必定也不会有战斗力的。工场成立之初,非常有战斗力,那是是因为最开始的几个人都很熟,凝聚力很强,所以快速发展。现在做大了,遇到发展瓶颈了,摸石头过河遇到深水区了,这时我们更需要凝聚力,更需要充分调动每一名工场同学的积极性,手拉着手一起向前走,不枉费诸位加入工场一趟,不枉费来清华一趟。

莫求来世无悔,但求今生无愧!

再论工场简政放权——付翱 2014.05.06

工场实行扁平化结构,已有一年半载。与扁平化结构相应而生的,是人治和专注。

先谈人治。一个组织成立之初,是依靠创始人的能力运作,有所发展后,则会思考如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制度化管理的想法顺其自然地出现,政党、公司莫不如此。然而,制度化对工场而言,是一朵美丽的罂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工场是一个学生组织,相比于政党、公司有其先天不足,那就是人员的更迭太快,而制度的魅力只有在长期的坚持和改进中才能显现出来,很多人愿意用一生去做一件事,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政党或者公司中去,这才是算是“长期”。工场同学的快速更迭,必然导致制度不能适应变化,与其每一届理事会都在考虑怎样修改制度,不如不要把精力消耗在建立制度上。工场要解决长远发展的问题,应该从“如何更好的‘人治’?”来考虑。 这就涉及到“放权”,“放权”能顺利执行的核心在于明确责任和匹配资源。

在项目上,项目负责人不能仅仅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同时也要是运筹帷幄的帅才,这一点在战场、商场上可能难以兼顾,但工场的项目体量不大,我们鼓励项目负责人不仅是技术达人,也要兼顾团队。具体来说,就是明确技术分工和接口,明确责任;并且和队员一起明确完成分工需要哪些技术能力、哪些材料、哪些环境条件,匹配资源。

在事务上,理事会的成员也要学会“放权”。一件事情,也许自己花一个小时就能做的很好,但要把它交给别人,教他做到同样的程度却需要三个小时。短期看来效率很低,但是从培养人的角度,鼓励大家选择后者。“放权”的方法仍然是:明确责任,匹配资源。

“放权”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希望工场选难走的这条。

通过“放权”,以项目和事务为经纬,将工场的人联结在一起,构成人治的基础,做好了这一点,我深信工场能长远地发展。

再说专注。专注的好处不言自明,此处不谈,主要谈专注的代价。实行扁平化结构后,工场的共识是“以项目为中心”,项目就是我们的专注点,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基石。工场人应该将有限的精力倾注到项目中去,把项目做精、做强。我们开展的活动可能存在瑕疵,但这就是专注的代价,工场应该接受自身的不完美。

以上。

永远要花1/4的精力在人上——毛一然2013.05

“过去我认为的‘制度能够为我们源源不断地带来更好的人才’或许是错误的,我想无论何时我都会有1/4的精力花在搜寻更好的人才上”,坐在副驾上的俞浩突然这样跟我说。我一边思考着他的话,一边听他慢慢讲下去…… “以前在工场的时候,总想着如何建立一套更好的制度来吸引和筛选更好的人,以为这样就能解决一切人的问题。但这些人,都是能够被我们目前阶段的成就所吸引而聚集过来的人。换言之,如果想要让团队的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我必须虚心地去以我的诚心邀请那些水平远高于我们的人来为这个团队带来新的变革。”

这话看似有些激进,但我非常认同这在一个快速成长的团队中的重要性。作为工场,或许如今在清华里我们已经是顶尖的团队,但是在世界上呢?记得当年在理事会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出要在几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世界级的团队,那么走到清华的顶尖不过是小小的一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需要我们以一种包容和渴求的态度去吸纳那些能够从本质上challenge我们的人,或在技术上,或在看问题的视角上,来改变团队的基因。制度确实不会为我们带来超越期待的强者。

上周的某一天,廖宁突然跑来找我聊如何留住工场新人的事情。其中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不外乎大家投入精力不足,不够热爱工场这样的原因,但是反过来想,我们是否给了他们这样的理由?并不是简单的团队建设或者吃喝玩乐,我们需要尊重和悉心的引导每一个成员。

具体来说,我们要给予两方面的内容:一份责任和一个简单上手的工作。我们需要让他明白他不是机械的执行者,而是需要思考肩负着项目的一份责任;我们需要让他上手,而不是留他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丧失团队的归属感。过去的我们更多的是简单粗暴的把任务抛出去,过难的任务让人难以入手,而简单的任务却又让人感受不到重视,这样我们怎么能给他们一个留下的理由呢?

人是组织的血液,我们需要为优秀的人打破条条框框,我们需要悉心的去保护每一个有热情有能力的成员。我想俞浩所说的“花费1/4的精力在人才上”并不过分。


2012年12月全体会上的讲话——陈家轲 2012.12

大家知道长城为什么很有名吗?因为长城很长,长城在空间上绵延上万里,在时间上跨越上千年。那么天空工场要不要成为长城呢,我先给大家念一段余秋雨的文字。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是都江堰。”

我加入天空工场已经两年多了,到今年九月份的时候,我才算正式成为天空工场的理事长,未来航空的辅导员。接手的时候,基本就是个烂摊子,上半学期,我们在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我们弄了非常多的部门,产生了许多名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各样的制度,这让我们很难再抽出时间关注于项目,于是项目几乎停滞,我们的管理也走了各种各样的弯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天空工场走得特别艰难,未必不是件好事,也许我们是在走上坡路。恰恰是在走上坡路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我们问题所在,我们知道了前进的方向。我提出了两字方针:“简政”,绝大部分部门都被解散掉了,把管理制度尽可能的简化,我们努力成为一个具有行动力的组织,而不是一个仅仅有着漂亮架构的社团,当然还做了一些其他的变动,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改革,目标都非常明确,专注于项目,专注于项目,专注于项目。

从接手到现在为止已经三个多月了,这三个月里我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带头大哥的压力和挑战。同时我也去想了很多我半年前不会去想的问题,去做了半年前不会去做的事情。作为带头大哥,我告诉自己,我不能抱怨,我一定要比谁都坚强,我要充满正能量,我要鼓舞每一位同学重新燃起追求梦想的激情。而现在,我对天空工场的未来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我心里已经有了一幅影像,天空工场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世界一流的科技社团。而那个影像在我心里也越来越清晰,事实上天空工场正是一点点朝着那个影像发展的。

天空工场成立三年了,不能算成功,只有算成长。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时候天空工场才能算成功?我给你的答案是,经历过九死一生之后还活着,才算成功。如果你问我天空工场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社团呢?我借用任正非的一句话,至少经历过三任理事长的带领下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社团,我说的三任理事长,不是俞浩、黄科满、我,这三任,而是指天空工场垮了再起来,再垮、再起来的三任。

当然这半年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很多同学都开始主动地思考天空工场的发展情况,我们的梯队建设已经取得不错的效果,我们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企业的接触,与发明协会的合作正在初见成效,我们坚持把天空工场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科技平台,为科技社团树立新的典范,在清华科技社团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我们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资源,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们内部信念越来越强,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正能量,这股能量有大家在,就不会溃散,也不会消失。

天空工场现在已经慢慢走上正轨,在下一学期天空工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我深信这一点。

我深信这一点,不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套很好的管理机制,天空工场的某位同学,到未来城市与新能源团队做了辅导员,把天空工场的管理机制推行下去,于是未来城市团队做得风生水起,我相信我们理事会的任何一名同学去任何一个团队做辅导员,都能够把那个团队做得很成功。

我深信这一点,不是因为我们在天天向上做过很精彩的展示,天空工场声名远播,我们就能招到很优秀的队员,相反天空工场的宗旨是把不牛的同学培养成大牛,把不起眼的项目做到伟大。

我深信这一点,不是因为天空工场有多么好的资源,有多么大的场地。而是因为我们,我们这群天空工场的年轻人,我们要把不起眼的项目做到伟大,要把天空工场建设成世界一流科技社团,要把天空工场建设成清华的都江堰。在很多年后,天空工场作为一个科技平台,还能够造福于清华里那群热爱科技的年轻人,那群有着梦想的年轻人,他们就是在座各位的学弟学妹们。我们希望他们也能够加入天空工场,也能够如同我们现在一样,在这个最美好的年纪,用我们的青春,用我们的智慧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追逐心中的梦想。

我还深信一点,来到清华,在天空工场奋斗过,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无梦想,不工场。

谢谢大家。

一件关于自由的小事——俞浩2011.12

我喜欢拿自己做试验。

这学期,得到了老板默许不用去实验室坐班,又辞去了几乎所有社工,也没什么课要上了,我一下子自由起来,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时间了。于是,我想试验一下:一段时间,让自己爱几点睡就几点睡,爱几点起就几点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另一段时间,让自己严格执行规律的作息,按时睡、按时起,说好要做的就必需做。然后比较一下那个方式效率更高;至于“另一段时间”什么时候开始,到时候再说,毕竟难得爽一次,爽够了再说。

果然很爽!以前虽然我们在大学里,但总有很多deadline要去赶,××点之前完成××;××点去参加××活动,到××地方开××会,上××课……还有期末考试压着,其实大家很没有自由。

这下好了,啥都不用逼自己,睡足了还要在床上趴个二十分钟再起来,背个小书包去图书馆,找几本想看的书看,或者晚上跑到天空工场,写写代码,有时还就“复杂系统”、“自组织网络”高谈阔论一番,几个人互作惺惺相惜状:“唉呀,您的见解真深刻。”

其实那段时间还蛮有创造力的,经常半夜三四点躺床上,灵光一现,想到什么问题,爬起来就开始干。反正不用担心第二天早起,colorwork独具风格的前台也是在那个时候定下轮廓的。

但好景不长,问题也紧接着出现了。一是我身体变差了,作息混乱导致经常头昏脑胀,有时还眼睛疼,上火一个多月都没好。二是团队合作变得困难了,上周说好这周要完成的事,心血来潮就去干另外一件事了,不敢轻易答应别人事情。

而最可怕的是,没有自制力了。一旦开始在一件事情上放纵自己,其他事情上也会连着放松。不说经常一觉起来,食堂已经没午饭了;就连这学期惟一的一节体育课,也好几次没去上。除了作息以外,还有一个理由,不想逼自己——这是最麻烦的。不逼自己,也是由自由带来的副产物,人一旦这样就会很难坚持。比如:说好要开始跑步的,可能坚持不到两周就放弃了,说好必须两点以前就上床睡觉,没过几天就拖到了三点、四点、五点。 我开始有一点恐慌。其实我已经不想这样下去了,可还是情不自禁地又对自己放松。社会试验的危险经常在于,参与者在进入以后,有可能出不来了。因为他已经成为试验的一部分,不是客观的第三者了。

开始怀念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做操、按时上下课的高中生活了。却又觉得真要自己让自己这样,又不愿意。

我苦涩地在本子上写下:要想拥有自由,必先学会自律。

听说乔帮主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九点半前把一天工作做完。他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自信是对事情的控制能力,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时间都控制不了,还谈什么自信?

是啊,自由如烈火,绚烂、激情、能释放出全部的能量,但如果你控制不了,就会引火烧身。自由来自自律。

但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自律又是从何而来?

之后有一天,我忽然对自己说:不能这样了,说什么也要十二点前必须上床,八点以前必须起床。

没那么难,说好了就好了。我现在每天都是十二点睡、八点起,八点半吃了早饭就去做事情。除了有一天朋友过生日很晚才睡以外,每天如此。

与能控制自己作息相对应的,你可以控制自己去做那些事情了。那些原来想着要做而又不想逼自己去做的事情,都开始做了。(那要不要未来十天每天写篇日志呢,呵呵) 自律从何而来,从自由中来。如果我没有经过那段自由的“放纵”,以及他说带来的糟糕的情况,我恐怕不会自律。如果说自由是烈火的话,那么,只有被烈火灼伤了以后,才能学会自律。

花这么长时间,唠唠叨叨讲这么件小事,无非是想说,我是从实际体会中总结出来的感受:若要享受自由,必先懂得自律;若要学会自由,必先试过自由。

用此作一些粗陋的、不科学的推论。扯到哪是哪。

“自由”二字在我们国家一直挺敏感的,最近社会颇有暗流涌动,这个词又重新成为大家经常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我们要争取自由”;有些人认为“自由是好的,但我们现在国民的水平不够高,过分自由会导致动乱和衰退,所以还需要控制”。

持“国民素质还不够高”观点的人经常拿出来的例子是,你看网上那些“暴民”,互相骂来骂去,大家素质不够啊;如果给了大家自由,大家很容易受鼓动,目前还需要管制。没错,大家的素质是不够,还不能完全约束自己,但是,自律从何学会?从自由中学会!如果不曾拥有过自由,又如何学地会自律。难道说,60年前的南朝鲜人素质就比北朝鲜人高多少吗?那为什么现在韩国实现的事情,朝鲜没有实现呢?

另一个例子是:经常有教授说“其实美国的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刻苦多了,我们大学生还不够勤奋”。没错的。可是他们的勤奋从何而来,他们在高中时比我们享受了多得多的自由,他们更知道自己要什么了,从而知道了自己控制自己。我们没有过这样的自由,何来这样的自律。在伯克利的时候,室友指着窗外说,你看他们每个人去上学的时候,都好像很享受去上学的过程,而不是跟杀猪似的。是啊,我们又何尝不羡慕。

前些天科创在讨论建一个新的兴趣团队的时候,又不免谈到项目到底由老师来提、还是由学生来提的老问题。大家都说学生来项目当然好,可学生提不出项目,或者提出来的及其不靠谱怎么办呢。可是,同样的,你不曾给过学生自由,让他提出很多错误的项目来,他又怎能提出好的项目?

史宗恺老师在前几天清华创业计划大赛决赛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每年大约有将近2000个SRT计划,但是我们所有的SRT计划当中,20%不到是基于我们的同学自身的想法。绝大部分仍然是基于老师的想法,你们去实现。这不是我们当时做SRT的基本初衷。”我们有很多的同学在参加这样的活动的时候,他们仍然习惯于去跟随,仍然习惯于去被动地接受,所以我觉得学校的老师和学校,我们也在认真地反思和检讨,我们怎样鼓励我们的同学学会去质疑,学会去挑战。

从史老师的讲话和之前的各种片断中,我感觉史老师和校团委是下决心要在“兴趣团队”中支持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自己想项目,并以此作为兴趣团队的特色。我深以为高兴,这件事情太好了;但我也担忧,这些项目十有九之不靠谱,到时候出不来好的项目怎么办。但毕竟是往前走了一步,我很开心。邴导前些天也提到:“兴趣培养这个事情,在国外都是小学、中学阶段就完成的,我们现在是补上这一课。”

那“自由”这课,我们是不是也该补补呢。

愚见,见笑。

关于技术和想法——钦可2013.12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在全体会上讲话。我想说一说的是,关于创新。

可能有人一看这题目,说你个小屁孩说什么创新。我只是想把自己在一个理科院系和在这里的经历结合起来,分享一些个人的想法。

首先我想说我自己学科的一件事情,但大家想必都知道。就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合成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工作,非常不容易。就这样一个结构,非常复杂。人类第一次合成蛋白质。当时被认为不可能的我们上海有机所做出来了。 一听都觉得该得诺贝尔奖,偏偏没得。就这个胰岛素,分离提纯它的人得了诺奖,测它的序列的人得奖了,解它的空间结构(施一公)的人得奖了,合成没有得奖。为什么?当然原因有很多,但是一般做化学的人会告诉你,这个不该得奖。首先,我们是用现有手段做出来的,没有开发新的方法;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就在那一段时间美国人搞出了一个多肽合成仪,现在可以合成的东西要比这大得多。这个大概50个氨基酸,合成仪能做上百。所以说这一次我们在技术上做得非常漂亮,但是在想法,idea上输给了别人。

教我们仪器分析的老师经常说:“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idea.” 虽然他坚持说这是冯小刚的话,但实际上真是他自己编的。冯小刚说最缺的是人才。

插说一句,不要以为做化学就是成天在实验室里鼓捣瓶子,像他们做仪器分析的,和工场这里就挺像的。一个博士后进组,先是“来,你给我攒个质谱”,然后就上淘宝(可能不是淘宝了。。。)自己买什么电子枪,四级杆什么的,12万攒出一个质谱,送给或者卖给精仪系了。

言归正传,这个idea。比如 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法,改进,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idea。你可以拿它去解决一个问题,做一个产品,完了。很多人就对这种idea沾沾自喜。但是我想说的idea是某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个概念,一种内在的思想,一个范式。这种内在规律就像是一个平台,把需要的技术安插在上面,也许就可以改变世界。

Idea的力量:

当大家都在往电脑里输命令行的时候,顶多在想如何把运算能力提升,如何让输出的语句更人性化,绝对不会想到用一个图形界面,把命令变成一个个的虚拟按钮,然后用一个鼠标移动光标。当时有几个人想到了,他们中就包括苹果和微软。鼠标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当触屏时代来临时我们都没有发现我们的操作系统和我们对操作系统的概念都建立在鼠标上了。这次微软又发现了。它的windows phone和windows 8 以巨大的色块为特色。为什么?当屏幕很小,手指很大的时候,你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并点开你要的东西。这两次“革命”的核心,都是一个想法,而这个想法并不需要来自一个程序员。

一个远一些的例子是Eppendorf。曾经当需要量取少量液体的时候(比如几毫升,零点几毫升),人们会拿一根吸管对着嘴吸。非常不爽。Eppendorf就做了一套操作微量液体的装置,包括左边这样的移液枪,和右边这样的——没有更好的名字了,我们就把它叫做Eppendorf。包括一提到【高科技】就会看到的一个人拿着一排针头在点液体的情景,那个叫做排枪。于是,现在没有Eppendorf(当然还有各种山寨产品)简直不能想象怎么做实验。各种仪器都会做成适应Eppendorf产品尺寸的,这简直成了一种行业标准。现在你要是不知道Eppendorf,你不大可能是学化学的,更不可能是学生物的。但是就拿移液枪来说,就是一个带活塞的吸量装置,做出来并不难,就是没想到。

一个更远的例子是关于哈勃望远镜的。有人做了这么一件事:让哈勃望远镜对准空间中一块看起来是空的区域,然后曝光10天,结果就在“空的”区域里发现了无数新的星系。一个或几个天文学家就这么功成名就了,但是这件事的思想还是很简单,就是延时曝光。

我们可以看到,idea是一个很不值钱的东西,你不需要什么高精尖的知识或者技术就能有想法。但是它又是一个很宝贵的东西,一个非常简单的好想法就能做出非常大的改变。

离我们最近的例子是飞行球。大家可能在colorwork上看到了毛子做的飞行球,在机架外面安装了一层可以转动的球壳。实际上当我们看到室内空中机器人大赛里有一个带了笼子的四旋翼就会发现,飞行球这种飞行器的思想就在于,用一个笼子保护旋翼和舵面这样容易被卡住的结构。毛子就抓住了这点并且发扬光大,做出的飞行器叫做【不怕撞的飞行器】。

做技术很容易被技术牵着鼻子走,结果做成【技术导向型】的东西,我们做一个东西,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能做出来,就像是音乐家的炫技。并不是说这样没有意义,而是说一味地跟着技术走有一点本末倒置的感觉。技术是为想法服务的。有一个有意义的想法,然后用现有的技术或者开发新的技术去实现这个想法,这样一个过程的结果往往是更rewarding的。所以我认为平时不妨多问自己几个So what?这不是为了否定自己的想法,而是看一看自己的做的东西是不是可能有更大的意义。

最后用这位老先生的话结束。Jean-Marie Lenh他本科学哲学的,但是38岁就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完全是靠【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大家可以去查他的经历。上次他来清华讲座,我问他是怎么设计他的那些分子的,但是他听错了,结果说了这样一句话:

“试图理解你的体系可能意味着什么。”


未来航空队长竞选演讲——方鑫2013.12

说到能够竞选未来航空队长,其实我感到十分意外。自己刚来天空工场不久,对天空也没有十分深入的了解,就被寄予厚望,个人十分感动,这也是我决定认真融入这个团队的原因。

自我介绍: 首先介绍下本人,我来自汽车系(后来又去了电机系),所以与三角洲结缘,也从这里开始了大学的科技社团之路。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很强主见的人,所以我会选择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我应该去什么系,学什么课程,待在哪个科技团队。我觉得我的同班同学的描述很精确,我是一个为科技而生的人。我就是对技术感兴趣,从小如此。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专心发展我的兴趣爱好,我希望有一天我的世界能够安静下来,一切都是为了做我想做的事。 天空工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项目方面的问题现状:

我想借此机会说说我对天空的了解与看法。天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管理机制十分完善,或者说是一个有很多管理力量的团队。就从焊台来看,锡丝放在哪里,元件放在哪里,导线放在哪里(还是希望能多买些高端的设备和齐全的元件),都是相当清楚的,看起来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团队。我也看到了天空很多好的Idea和大胆尝试,例如飞行球,大铁皮板车,光立方等等,但是在我还没有加入天空时,我对这个团队就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例如没事飞飞模型飞机,做的项目有想法但是做起来不是很深入很专业很坚持,看起来就像是小打小闹,很难博得同行的尊重。但是我觉得这个团队管理不错,东西也挺多,所以借元件久了就熟悉了,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开放很有爱的团队,值得了解。但是随着对天空的了解日益深入,我觉得我对这个团队项目方面的成见还是与事实部分吻合的。

人不应该只是一个人牛,一个人玩很没意思(电设):

天空,管理机制成熟,身在其中也很有存在感,这是好事,但是对于一个科技团队,灵魂永远是项目,以及一队人马投身其中的热情,创新精神。我觉得天空恰恰相对缺少这些。可能天空有数量足够的牛人,老鸟,但是在项目中,不应该只是一个人牛。

当盛哥找到我问我是否愿意做未来航空队长,我也苟且表示愿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玩有时候很没意思,自己一个人做好玩的东西就会有很强烈的玩物丧志的感觉,哪怕做得东西实在很炫很酷,但是总是像在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没有很强烈的荣誉感,归属感。我目前在参加电设,但是依旧没有强烈的做的欲望,虽然团队有一个寝室那么多的人,但是设计机械,设计算法和控制器,都是我自己来,很没意思。

三角洲的热情和精神:

我现在越来越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我在三角洲,会为了智能车付出那么多的热情。没有利益驱使,目标就是为了争取荣誉,大家没日没夜做车,调试,为了智能车可以把一切放在第二位。不管实质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种值得钦佩的精神,这是真正年轻的感觉。因为所有人都有着同样的想法,所以大家才如此团结,对这个团队充满着爱与期望,大家一起风雨同舟。

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干活:

我和盛哥的看法一样,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相当难得的一件事情,在天空,不管我是不是队长,我希望能够融入一个团队,大家有着相同的想法,疯狂地一起干活。

就目前而言我觉得在天空的节奏实在是慢,来天空快一个月,我也没有真正地在做什么事情,想做激光投影,没有动,想做飞控,到现在也没有进展,接手做大车电调,还没有开工,我想是遇到了瓶颈,有太多太多想法,没有太多太多时间。我觉得自己缺少这样一份热情,有热情才会专注一件事,而高于其他。或许在大家都有着太多的机会可以选择,但是是什么能让我们选择一个项目,坚定做下去,是爱好,热情,还有一群人的共同梦想。 队长应该对技术有着忠实的爱好,队长是灵魂人物:

我认为,未来航空队长,首先应该对技术有着忠实的爱好,我一直认为,一个做技术的,可能会把队伍带得很烂,但是,一个不懂技术的人管理的团队,看上去一定很烂。因为技术是团队的灵魂,队长是团队的灵魂人物,队长应该使队伍中的所有人有着相同的梦想,例如,这个梦想是:我要让事实见证,我们做项目,实力很强,我们很会创新,我们超越其他团队,更是在不断战胜自己!

一个项目队伍,一定要有一样的梦想,如果我是队长(项目负责人),我会仔细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只有大家想到一块去了,才做项目,这样才会有动力。 队长的工作, 项目和学习过程:

从实际来说,队长应当负责队内的项目大的规划及协调工作,例如,我们应当做哪些项目,谁来负责这些项目,制定团队的简单易行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及规则,还有作为一个团队,满足大家的学习需求,例如组织传统的队内同学技术交流(但是不希望占用大家太多时间),或者组织技术参观活动,以及请元老,老师等等来深入指导技术知识,或者交流实际经验。

队伍的扁平化,队伍的互动,新人的培养:

我更希望团队的发展是越来越扁平的,想想科技团队的最初,也是两三个人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所以聚到一起,创建一个团队,一个工作室,后来,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和追求,所以来一同学习。我没有太多的想法,我认为这样的科技团队应该始终保持它的这种作用和性质,一切都是以兴趣为起点,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互动为方法,同时也应该有着新人的培养方法,例如,团队的老成员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做了哪些项目,可以延续下去让新人做,或者由新人自己提出想法,和队长交流,然后实施。

队伍的归属感,一切因为兴趣而产生:

从想法上说,未来航空的队伍是一个组织,但是队长有必要让大家找到团队的归属感,我就是这个团队的一个面,谁都不可缺少,我的成就,成就了这个团队,如果所有人不是一同进步,就不是团队的进步。我的想法,他的想法,都是这团队脑海里萌生出的点子,如果我们俩有着不同的想法,就不会在一起干活,只有我们想法一致,一拍即合,才会凑到一起,建立一个项目。这才是真正的科技团队该做的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队员们不会是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只有有了真正的兴趣才会加入。

这也就考验队长的能力和技术经验了,如何协调项目目标,让大家都做到了感兴趣的点子上。

总结,期望:

可能我的想法仍旧不成熟,不适合担任队长这个要务,今天我就在这里苟且天马行空一下下,但是,不管是谁身为队长,我总是真心希望,所有对技术有着热忱的同学,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项目,能够找到有着相近爱好,相近追求的一群人,但求一二知己。一直都记得阿莫的话“这里远比混乱的现实世界美好”,我想我寻找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


把自身发展与工场发展相结合——付翱2012.12

非常荣幸作为天空工场的一名新人,能够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想法,我的主题是“把自身发展与工场发展相结合”。

去年9月份的时候,我加入了科创中心的兴趣团队组,正式了解到天空工场,这算是我和工场的相识;之后的一年,我曾经来工场拍过宣传DV,来工场刷夜写FPGA作业,还来工场照了毕业照,对,我把410隔成两间……总的来说,我渐渐对工场熟悉起来,也在工场混了个脸熟,这算是我和工场的相知;今年9月份,我加入工场成为嵌入式的预备队员,算是和工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我一直觉得“男追女”比“女追男”靠谱,原因就是男生对于轻易得到的都不懂得珍惜,只有在追求的过程中,经过了思考、付出了努力,确认了自己能够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才会在获得爱情之后懂得珍惜。我把自己和工场的关系比喻成恋爱过程,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点想法:在加入工场时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才会在工场有足够的投入。如果只是想来工场占个坑,不准备真正的投入,那也就不用期望有什么收获了。这就像是,如果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追求女神,那你绝对要被呵呵。

在大四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继续做社工,如果是,那我就应该到系里、或者到科创中心积极争取成为辅导员;如果不做社工,那我该做什么?我对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发现自己虽然成绩不错,但是科研能力确实很差,特别是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很差,同时我又意识到,自己将来肯定需要靠技术吃饭的,于是,我决定加入一个兴趣团队,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至于为什么加入工场而不是机器人团队,当然能列出很多原因,比如我跟盛哥、强哥比较熟。

有一次,我有幸听了“千人计划”融亦鸣教授关于“如何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报告,他说,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又博又专,博,你才能在遇到问题时知道找谁合作;专,别人才愿意和你合作。“又博又专”,简单来说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而且有拿得出手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得自己的问题就在于好像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拿不出手,于是更加坚定了我在工场学好技术,做好项目的想法。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点:在工场就应该专注于项目,提升技术竞争力。

当然,只要全心投入,在工场你能够收获的肯定不会只是技术本身,把自身发展与工场发展结合,也绝不仅仅是把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场的项目结合。工场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创新型组织,如果你在做技术之外还有余力,也能够在管理方面加以锻炼,从怎么带领小团队做项目,到怎么运营工场,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认真细致,就能有所收获。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三点:工场这个舞台足够大,你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舞蹈。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工场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各位工场人都做好了自己,工场必然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一个开心的地方——高炬 2013.05

天空工场是我愿意付出的地方。

三年前,严斌说他们成立了一个学生科技创新组织,叫天空工场,主要是做模型飞机的。我一直在加工中心的特种加工部门担任工作,平时也会帮同学做一些东西。因此他们经常来找我帮忙加工,加工是要收费的,可是多少次总是收不到钱,为这事我生气过,后来又想,这么好的学生组织,如果没有我的帮助很难找到其他支援,何不支持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本人十分喜欢航模,自小就喜欢动手做各种飞机模型,何不与他们一起干?在我的争取下,我们领导爽快地同意免费为工场的同学提供加工服务——他们做东西的需求很大:飞机、汽车这些大物件,自己发明自己做,生物钟、蓝牙小车这样的趣味项目自己做,四旋翼、触摸屏等已经有了一定市场的东西自己做、电子罗盘自己做…人多想法也多。我带过的学生有9万多,天空工场的同学是我知道的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理论、有想法,好钻研、好动手,将兴趣和学习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发挥了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天空工场的同学每个又都是那么开朗、那么融洽,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说实话,我欣赏他们、羡慕他们,愿意无偿地为他们服务。平常的交往比较随意和亲切,但我对他们一直有一点要求:说到做到、善始善终,承诺的东西一定要做好,合作了这么久,很少会有半途而废的工程。

同时,我意识到一些项目,比如智能汽车、航模飞行都非常烧钱,工场每年得到波音赞助30万,但大部分都要用到各种项目上面,这些大项目的资金还是紧张的。为了天空工场的发展,我也主动去寻找资金,跟单位的领导商量支持这些孩子。领导愿意支持,但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他希望我们支持的都是优秀的项目,希望在各种比赛中能获奖,这样可以有一个长期良性的循环;我觉得对这些学生来说,通过制作巩固理论知识就是最大的收获,实践积累了能力,等到这些同学毕业进入社会、进入公司或企业时,他们的能力和才智会被重用的,他们懂理论、会应用,有创意,能给社会创造财富——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宗旨。

学校推行SRT以来,我开过很多项目:激光测声仪、小型制冷器、光电输液提醒器、汽车限行自动提示锁定仪、重力灯、大气污染检测PM2。5等等…我看好这些项目无非就是因为它们是实用的、有价值的、有社会效益的甚至由经济效益的产品。天空工场也应该是这样,这些同学的智慧应当开发出有价值、有经济效益的产品。

在跟大家的接触中,工场的很多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是开朗易接触的人,我们相处很融洽。

严斌:聪明、敏捷、善于学习、提高快,会为人、会做事,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

杨盛:聪明、能力强、市场上的高端机电产品他也能设计制作,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将来会在领导工作上有成就。

俞浩:人才、精神、帅气,将来是一个企业家,希望他的公司做的很大。这里我还想到是不是工场的师弟师妹都可以到他的旗下工作…

王若溪:知道的很多,会设计,机械、电子、各种飞行器他都知道,是个热心人,喜欢一个人埋头干,我希望他加强动手能力,提高做事精度、学习与人相处。

任勇:聪明、喜欢埋头干,不说话,我认为他是一个做具体事的人,但同时,我也希望他不止是一个会做事的人,更能成为一个会带人做事的人。

廖宁:一个开朗的小妹妹,一个学管理、学金融的同学和搞工程的同学天天在一起,知道很多高科技、很前沿的知识,将来一定能结合专业背景处理好科技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有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更快地推动科技在社会中的发展。

林家靖:假洋鬼子,呵呵,以后要说是华侨,动手能力强、爱学习,他只拜杨盛为师。

刘欢:学习反应快,动手能力强,飞机飞的好,会说话、会办事,将来一定人缘好。

林宇龙:知道很多航空方面的知识,模型飞机操作的好;写东西快,总能按时完成任务,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易晗:喜欢飞机,很少说话,埋头干事、很严谨;我喜欢。

还有很多同学像姚又友、张博语、高武焕,付翱、陈家轲,他们都很优秀,我不希望他们是螺丝钉,也不希望他们是领导手下的工具,希望他们是拿工具的人,去指挥别人,让别人当天空工场同学的手下工具。 最后是我对工场每个人的建议:

设计一个产品必须经得起考验:原理正确、成本合理、质量过关、用户无负面反应。这样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同时,要学会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你才能如鱼得水。

我们的宗旨是培养同学们的综合能力,记住在你们的后面有训练中心、有高老师支持你们。


天空工场记录——靳倩如2013.05

陈总一周前说要写点东西回顾一下天空工场的经历,我就开始愁写点什么好呢。工场的大牛不仅技术好,文章都写得好,所以压力略大。为什么写得好呢?因为真实,因为深爱。我做技术还远没有他们投入,只是写点一个普通学生在工场的一点体会。这一周我就一直在回想,看到九字班已经毕联,发觉自己毕业已快要两年了。这两年在国外的时间过得飞快,做完实验深夜晚归的路上,也会想想大学的经历,好多学期也是流水一样就过去了,除了课程都没什么好见证的。但是大四过得很精彩,加入了天空工场,是平淡的几年里非常鲜明的记忆。

最近国内很流行中国梦的说法,我想,加入工场的同学,最初心里都有些理想吧。大四秋季学期刷info的时候,看到“未来航空兴趣团队筹备”的消息,就被吸引住了。起因是大二时曾经参与过波音的生物航油SRT,大四有时间了,觉得在这方面还可以再做点什么,仅仅就被“航空”的主题和“团队”的概念吸引过去。后来觉得这就是缘分吧,有些消息在有的人第一眼看就自动过滤掉了;留下印象,既是它有吸引人的地方,也是观众心里本来就有这个念想。因缘际会,学校里的协会无数,同学兴趣都不一样,相似爱好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因为对共同事物的关心,而聚到一起。然后就兴奋地报名面试,现场见到了俞浩和几位老师,侃侃而谈地讲自己的生物航油项目的经历和打算,当时除了idea什么都没有。后来得到消息说通过了超级开心,记得俞浩晚上打电话说问愿不愿意做未来航空的队长,谁让自己就是爱操心呢,越是白手起家,越觉得有更多的空间去开拓,更多的事情可以做,那就试试看好了。

付出越多,感情越深。工场那时确实是刚刚起步,只有俞浩严斌几位核心成员,和一些项目的想法。大家都不清楚,和20多个新队员,用怎样的方式开展活动。大家按兴趣分成小组,启动项目;再发掘财务和宣传等的负责人,团队就有一个初始的框架。开始有3-4个课题,大家并不是很有底,有基础的开始摸索,没有基础地开始自学。其实做项目哪有那么酷,很多时间都是在东西碰壁,在淘宝上和亲们调查还价,一点点摸索。项目开始了,有想法肯实干的同学就开始出现,渐渐成了工场的中坚力量。做管理工作要兼顾项目之外的事情,比如上级没效率的例会和更没效率的报销,公司的宣传和公关的活动,为了做一点务实的事情,要经受多少务虚的铺垫。最初只是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把团队组建起来,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投入感兴趣的项目。投入多了,觉得就不可割舍,就像是自己看大的孩子。像化学反应一样,启动时多付出一点能量,后面更多有想法的同学参与融入进来,整个反应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俞浩,严斌,张凌,一然,都付出了特别多的精力。我很幸运能和他们一起工作,他们的决断,对事情负责的态度,和实干的精神,对我都是很大的鼓励。很多时候自己的坚持,也是因为看到了身边人的付出和坚持。而坚持久了,就会化成自己的力量。

再说说自己做的项目,生物航油。其实在工场初期摸索阶段,这个项目挺非主流的,和我们现在的机电项目都很不一样。来自化工背景,新能源一直是我感兴趣的方向,而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对实验条件和设备有很大的依赖,只好从生态的角度去调研和分析。调研项目的成果并不像自己加工出来的元件那样原创和有趣,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好多不可控的社会因素,我担心同学们会缺乏热情。但是做起来的时候,队友们给了很大的鼓励,家轲、龚玮、楚楚,都认真地投入到每一个环节。收集采样、处理数据都是很细节的工作,但是他们非常认真地确保每一个步骤的准确。除了数据调查,我们积极地和外界联络,联系西北大学的研究机构要原料油,联系陕北榆林长柄扁桃种植基地去参观。几个同学用一个周末,坐火车去陕北榆林的沙地参观。种植基地的小哥开着吉普一路颠簸地带我们穿过丘陵沟壑去沙漠里参观。山林间清澈的湖里的天鹅,远离光污染夜空里浩瀚的繁星,飞机上俯瞰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给了我在校园里从未有过的震撼。种植基地的张老师和他的队伍靠着政府一点资助和社会上募集的资金,在沙漠里年复一年地造林改善环境。放弃了繁华城市的机会偏守着沙场,在浮躁的社会里还能做着种树这种见效最慢的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到了美国了解到了更多的NGO,有些年轻人会觉得在华尔街工作的双手沾满了贪欲和罪恶,而愿意去NGO里做平凡的工作,不在乎赚钱多少,更多的是自己的理想和心安。创业艰难,在社会上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和研究机构、公司、政府部门都打交道,很难仅凭一方面的努力就可以促成。每一方有所妥协换来所需,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心里有一点点创业的想法,操作起来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需要强大的意志。

天空工场给我的影响,来自每一个用心投入的同学。想起来百年校庆那两天,就是在东操挑战杯看工场的展板。还记得冯帆和同学们骑着三轮载着全部设备在410和东操之间几个来回,第一天早上家轲给看场地的同学买了热腾腾的包子,丁希晨认真地给每一个参观的同学讲展板。无共事,不兄弟,在工场这一年,在一点一滴的活动里,结识的朋友比前几年加起来还多,值得长久的依赖。在这里,我也获得了很不一样的视野,以前只是在自己专业的小环境里,在这里大家来自不同的背景,航院美院材料自动化等等等等,还有机会走出校园,近距离接触企业和研发。多想再回去。

总跟身边同学说,从没有见到一个团队,每个同学都极靠谱,能独当一面地承担责任,能从无到有地学习探索。工场对我的影响毕业了也一直伴随着,成为性格和三观中坚定的一部分。我觉得很幸运,参与了工场最开始的阶段。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和她一起成长。多少年后,工场培养出来的同学,一定是每个行业的希望。


这一年,在天空工场——乐心怡2012.06

情人坡的全体会温馨难忘,心中还兴奋着,难以入眠。好多好多想说,又不知如何说起。

天空工场,一个除了精84以外,大学里最重要的眷恋。

工场是不一样的,我绝对相信这是清华里最牛掰的组织,没有之一。

这是一个如此充满活力充满梦想朝气蓬勃的地方,大家不功利,不自私,一起分享食物,交流技术,没有长幼贵贱 ,没有任务没有压迫只有热爱、兴趣和责任。

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可以改变世界。

清华里,竟还有这样一片土地,不谈GPA不谈GRE,怀揣的是改变世界的大梦想,着眼的是实实在在地把东西做出来。

一晃眼,加入天空工场也一年多了,我只是个普通的小人物,传统而世俗,不聪明不努力见识也不够长远,不小心闯入了这样一片技术宅们的桃花源,然后被深深地折服。

有时候想,能够有幸认识这样一群人,真是几辈子修来的幸运。

临近毕业,真是不舍。剩下的日子,一定多去看看。以后,一定要常回来看看。

我是042号正式队员,希望以后有了几百号几千号。回来看时,一种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该多美好。

要说遗憾,还是水得太多,技术学的太少。我能做技术,但我终究做不到像你们这般痴迷和热爱。我不能把水技术论坛看技术类杂志作为一种爱好。我还是一个女生,喜欢水人人看电视剧逛淘宝的女生。也许,我终究不属于这里,短暂的做了一段项目,我还是回到了一个努力上课,不错过娱乐不放弃休息的正常生活。

但是,我真正地敬佩为410付出的每一个人,我真心地喜欢410的美好氛围。永远祝福工场,永远看好你们!!!

加油!!!

我是天空工场048号正式队员——杨祖耀2013.05

去年全体会后,心怡姐在日志里写道她绝对相信天空工场是清华里最牛掰的组织,没有之一。我也信。不是因为工场拿过校内校外很多奖,不是因为她有波音的赞助,不是因为她是清华最早成立的学生科技社团;而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为了梦想,为了工场的未来,在奋斗!学长学姐毕业了,还会有新鲜血液加入,他们在老人的感染下也会成为这个战斗集体中的一员。

我是11年秋季学期开学的时候欢哥介绍加入工场的,一开始感觉比较陌生,对工场的印象是这里有一群有想法、能力强、有毅力而且很欢乐的探索者,这里有很多资源,这里有学长学姐能解答你的各种疑问,这里的人常常在一起讨论,去食堂的路上、吃饭的时间都可以展开话题,这里的人特别喜欢熬夜,以严斌为典范,“3点以前不叫熬夜,7点以前不叫通宵”。一起吃饭的次数多了,开例会的次数多了,和大家就慢慢熟起来了,更加感受到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人。

他们有梦想,肯动手,不放弃。四旋翼,微型四旋翼,三旋翼,双旋翼,飞行球,旋翼家族强大的今天,谁能想象当初起步的艰难。当林JJ要做双旋翼的时候,说实话我真的不相信它能飞起来,于是当双旋翼在我面前稳稳地飞起来的时候,我真的是小小地震动了那么一下。敢想敢做,这就是skyworkers。斌哥的微型四旋翼、光的三次方,盛哥的三旋翼、四旋翼,他们从未满足于现状,改良提高,未曾放弃,把不起眼的项目做到伟大,这就是skyworkers。 他们有责任心,勇于担当。我不知道工场自成立以来经历过多少次改革,每当工场出现问题、士气不振、项目受阻的时候,大家就会想办法将工场引回正轨。理事会上永远会讨论工场的瓶颈、工场的出路,中途又会插入与工场成长相关的各种话题,会上往往有一个人的作用是将大家拉回最初的话题。这里的很多人都在思考着工场的未来,他们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希望她能够茁壮成长。

其实有很多的遗憾,我在工场并没有真正掌握什么过硬的技术,当然这绝对是我个人的原因。“If you don’t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after work, it means you don’t love it, you are not passionate about it。 I think perhaps you are in the wrong field。” 或许我就是缺少了那一份热爱吧,当初加入工场是抱着学东西的心态,之后虽然也感到力不从心,但是很喜欢工场的氛围,不舍得所以时常还是在工场出现。在57的实习让我产生了告别纯技术路线的想法,这也是我选择舰院的原因。知道了自己不喜欢什么,这也算是一种收获吧。我的梦想和工场无关,但我感谢工场。我在这里参与了项目,学到了一些东西,认识了一些人,收获了珍贵的革命友谊,和基情。 诚然,工场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我相信在每一个有责任心的skyworkers的努力下,工场会越来越好。家轲说我们要把工场建设成科技界的都江堰,真正造福后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加油!

“以我为鉴”——于洋2013.05

突然接到家轲学长的通知,让我谈一谈在天空工场那一段时间的感想,正好让我能够再坐下来细细的反刍一下。

想来惭愧,在工场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好像没有真正的给工场带来什么可以传递下去的东西。但是如果工场有什么事情让我感触最深的话,那就是一定要做个靠谱的人。我不是一个靠谱的人,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有更多地体会,也更加的希望每一个工场的成员都能够靠谱起来,“以我为鉴”。

就我之前做过的不靠谱的事情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对自己不靠谱和对别人不靠谱。

我之前在工场曾经有一段时间热衷于单片机,自己画了几个51的最小系统版,尝试着实现一些小功能,曾今信誓旦旦地要为当时心仪的某女生做一件“工科风情”的生日礼物,但好景不长,三分钟的热度,因为自己的不靠谱将整个事情一拖再拖之后只好在对方生日前几天开始赶工,导致最后只实现了功能,但是距离礼物的层面还相距甚远,只好买了一件现成的替代品匆匆了事。从此也对单片机越来越远,白白葬送了学习技术的大好时间,现在回想起来只能“空留泪”。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这是典型的对自己不靠谱。不管是在天空工场做一个项目还是其他,我们需要解决的大多数问题都是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实现过程的,当我们为自己安排一个计划,追逐一个目标的时候,经受住人的天生惰性的诱惑,约束住自己从一而终的将整个问题解决,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有一个说法是要重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不怕慢,就怕站,严斌的技术也不是一天就成型的,很多素质的提高是离不开长年累月的点滴进步的。对自己靠谱一些,让自己的梦想真正变成实实在在的存在。

天空工场是个很好的技术平台,当我们在这个平台上不断的接受历练,不断提高的时候,也就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到新的层次上的人和事物,或许工场有将项目让你负责,亦或是帮别人做一些工作,当我们面对这些外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时候,就要负起责任来,这种负责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当我们接受这些工作的时候就要考虑好,这个工作在不在我的能力承受范围之内或者我能不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成它,我需要花多少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我有没有时间来完成这个工作,只有当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做出承诺——这点大家可以向盛哥学习。另一个方面,一旦我们做出承诺,既要拿出十二份的责任感来去完成。因此,任何非客观原因而造成不能完成自己所承担任务的行为都是不靠谱的行为。

上面这些算是对于我在工场这段时间的一点检讨吧,希望每一个skyworker都能够以我为鉴,不重蹈覆辙,走上靠谱好青年的康庄大道!

梦想的方舟——林家靖2013.05

秋天,人生中第一次来到祖先曾经居住的国度,心里有莫名又神奇的感觉。来到中国除了留学,还想看一看这个大国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子了,是否还是当年外公告诉我的北京呢?是否还有那些有汉语名字的外企公司、没有门的厕所。这些是在马来西亚时,我觉得我也许会在北京遇到的东西(Ps:下飞机的第一张照片就是“肯德基”的招牌)

来到了清华,发现这里真的是大到到到到到到到到到到到。。。(马来西亚式汉语,“到”的长度,与“大”的程度成正比)。某一天路过c楼,发现了一张深蓝色背景的海报,上面有架飞机,上面写着“天空工场招新”。第一感觉还挺霸气的,填了报名表后几天就收到去面试的通知。

面试那一天,我还记得面试我的人有强哥,洋叔,张立国学长还有就忘了。虽然大一上就加入了工场,但是好像打了一学期的酱油,但是从加入工场开始,我内心就觉得这里是承载梦想的方舟。一学期过去了,拿到成绩的那一刻我并不惊讶,汇集在这里的人都是中国精英中的精英。那时我就在想,上学期把书都啃烂了,成绩也只是低空飞过而已,即使拿了八十多分也是全班排名最后几名,那时发现从小学开始,我和我四周的同学拿着同一本课本,读着同一本书,做着同一道题,考着同一张考卷,这样的生活过了12年的时间,到了大学为什么我和我四周的人还是拿着同一本课本?四年后也许世界又多了一群16年来考着同一张试卷的人毕业了,那么我的存在到底为了什么,拿走我们的专业我们还剩什么?

渐渐地我有了自己的目标,就是乘坐这艘梦想的方舟陪我度过这大学四年,进入工场后真真的发现这里是科技大牛汇聚的地方,任何一样技术都是我在马来西亚都没看过的。那时起下定决心要在工场里创造自己的蓝天。第一次飞飞机的时候,从洋叔手上接过遥控器后,深深感觉到在空中飞翔的感觉真的很奇妙。从盛哥手上接过第一个陀螺仪传感器的时候,我真真的发现,这不就是我梦寐已久的东西吗?当电脑通过串口读取传感器的数据时,一排排的数据一直往上跳,内心有种非常兴奋的喜悦,我开始可以看到未来几年,我的人生中大概离开不了单片机和飞机,那时起决定了要把无人机给弄出来,虽然过了两个学期也没什么进展,但是我基本的思路也开通了,现在就是乘坐这艘梦想的方舟,在大学四年里我能做出一架亲手打造的无人机系统!

因为有梦,所以我们才聚集在了一起,因为知道实现梦想不简单,所以我们彼此扶持。因为有天空工场,所以有了我们,因为有了我们,才有了天空工场的精神。开始不凡的生活,你已进入天空工场,忘掉平庸,忘掉低效。 Double D & Double I ——Dream It & Do It。

在工场见证未来——姚又有2013.05

能够加入工场,是我大学里最幸运的一件事。

说不清楚为什么,只是觉得这里是一个伟大的地方,每每来到C楼,向上仰望一下410的所在地,眼前简直能浮现出多年后这里变成一个传奇之地的景象。在410,看到嵌入式放着各种电路板、电脑屏幕上闪烁着代码,航空团队进行飞机的调试与组装,云计算激烈讨论着colorwork该添加什么新功能,每当这种时候,就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感,在这里可以看见未来是如何被创造的,自己如同一位历史见证者一样,不但有幸看见,还有幸能参与其中,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能感受到这一点,恐怕也会像我一样心潮澎湃吧。

工场是我加入的第一个组织,也是唯一能够陪伴我四年的组织,在这里不仅能找到自己的兴趣,还能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少也算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工场已经三岁多了,她的成长靠的是众多工场人默默的添砖加瓦,就目前来说,工场已经无愧于“清华最大的科技类社团”的名称,然而前方的路仍然很长,个人认为工场不能说已经进入了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路途,毕竟第一代的工场人仍在这里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也可以看到,新的队员正在成长起来,原来的队员也同样在为工场尽心尽力,工场的未来之路,也许并不顺畅,但一定充满希望。

优秀的组织离不开优秀的人,我所知道的俞浩学长,严斌学长,作为工场的创始人之二,直到今天仍在发光发热,他们的为人风格与技术能力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工场的文化。我本人也算是这种文化的受益者之一,有梦想,就要全力以赴。

工场仍在成长,我为自己曾在这里努力过,并仍在为她做出贡献而深感荣幸。

无梦想,不工场。

我在这里,我爱这里 一——张博语2013.05

大一的时候,也是刚刚从高中的束缚中解脱的时候,我来到清华大学,那时候就有着“将来一定不拿着毕业证书混日子”的想法,加入工场这个社团,当时这个社团与我加入的其它社团没什么两样,对我来说,只是帮助我很好融入大学生活。然而后来我选择了工场,这个是我想说的。

刚来大学的时候对我来说学分绩是第一位,其余的似乎都可以靠后。我没什么技术,更不是什么牛人,甚至现在连清华推崇的学分绩也没有那么耀眼。当看到工场这边那麽多学长一起奋斗,熬夜做项目,分享技术,在一起激发创造力。并且很其乐融融。在融入工场之前,我会对这一切感觉很陌生,会退缩。然而当我真正清楚我想做什么,为什么来到这里的时候,我疯狂的爱上这里,并且她的兴荣或衰败都有我的一份责任。 我没有刷夜写过作业,但是在这里我会连续两周刷夜做项目。

我技术上不优秀,没有什么好的想法,但是我听到他们谈论技术或者有很酷的想法的时候我会很好奇的凑上去。

项目没做完而明天就要展示,我会选择刷夜去做这些(很高兴有学长在我旁边指导我)。

工场没有纸杯,我会花自己的钱去买,垃圾多了,我也会自己去倒掉。

跟着一群优秀的人学习,我很骄傲,能够来到工场并融入她,我更觉得很幸运。

在工场,不仅仅因为我可以在这里做我感兴趣的东西,跟学长学到技术。还因为她有一个很好的感情氛围,有很nice的学长,没有年级高低和长幼区别。学长可以叫学妹学姐,学妹可以叫学长学弟。大家一起分享食物,还可以一起刷夜。

无梦想,不工场,要做把不起眼的项目做到伟大,这是工场的精神,每当我想到这些就觉得热血沸腾,不要觉得工场很遥远,其实她就在这里,不要觉得必须很牛才能加进工场,工场是包容的,当你想学想做,想跟我们一群人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工场随时欢迎。

很多人觉得现在工场的氛围没有以前好了,新人融不进来,这应该是我们的责任,新人加进来肯定都想做事情,肯定都是跟我当初加进来一样,重要的是如何调动积极性,很期待大家都能够融入进来,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起奋斗,,我觉得到大学不是混日子的,不是只搞学分绩的。多学多做,这就是清华应有的节奏。

“天空工场”这个组织或许能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成为清华最NB的社团,但是也可能在未来几年就消失了,工场的发展需要每一个skyworker一起来推动。所以我在工场,希望离开的时候,她比来时更美好。


我在这里,我爱这里 二——张博语

当我满怀着梦想和激情以及对大学生活无限好奇和希望来到清华的时候,很高兴能够在我融入大学之前遇到了天空工场,正是这个让我现在会想去来仍觉得是非常幸运的一次相遇,才有机会遇到那么多可爱的人,做了很多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以及我找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首先有必要先讲一下我的兴趣:跟优秀的人学习,我会觉得熬夜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觉得做出东西是很炫的事情,交流idea,喜欢跟这么多人一起交流,学习。所以我跟工场就有了共同点, 这是我一直保存着对工场好感的前提。 后来经常参加例会,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所以对工场有一种敬畏感,但是从内心上来讲我是非常想接近这个集体的。印象最深的是在去昆山国际发明展的前一天跟任勇和严斌通宵做激光投影,第二天跟兴奋的大家一起坐车去昆山。从那之后经常过来做一些小东西,在做的过程中也在慢慢学习,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小的成就感,还有我知道工场这个集体是我想要的,我觉得工场的人很nice,很牛B。这个地方很酷,而且大家都是一群理想的奋斗者。

再后来,我就经常来这里了,大家也都更加熟悉,我觉得接下来我应该在这里多做一些事情来回报工场,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激发创意,提高自己会是意见很幸福的事情 在这里,我在成长,我再蜕变,希望你们 无梦想,不工场,要做把不起眼的项目做到伟大,这是工场的精神,每当我想到这些就觉得热血沸腾,不要觉得工场很遥远,其实她就在这里,不要觉得必须很牛才能加进工场,工场是包容的,当你想学想做,想跟我们一群人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工场随时欢迎。

很多人觉得现在工场的氛围没有以前好了,新人融不进来,这应该是我们的责任,新人加进来肯定都想做事情,肯定都是跟我当初加进来一样,重要的是如何调动积极性,很期待大家都能够融入进来,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起奋斗 ,我觉得到大学不是混日子的,不是只搞学分绩的。多学多做,这就是清华应有的节奏。

我觉得清华大学之所以达到现在的水平,我觉得就两个原因,一是优秀的人才,二是优秀的资源。这两个相互激发产生更多的正反应。使清华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而一个学生在大学需要的是什么,一是你认同的集体集体,二是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一个你有认同感的集体并且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当然,这个集体不唯一,可以有多个,但是总会有你心目中的第一集体,在清华,我心目中的第一集体就是工场,对工场有着比班级院系更加强烈的认同感,而目标是在反复的自我思考过程中确定我再因为在这里大家志同道合,不唯上,有梦想,和一群有梦想的人共同奋斗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很幸运,在工场我找到了上述大学里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不知道在做的人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希望说的能够对你们有所启发,谢谢。

天空工场,梦起飞的地方——任勇2013.05

我是大三上加入的工场,当时动机挺单纯的,就想学点技术吧。然后就开始了一段不解之缘,一转眼来工场已经一年半多了,并且还会在这待的更久。

进入工场后,一开始做的四旋翼,现在想来,这个决策太正确了。因为有现成的平台,欢哥、盛哥、京哥等都做了很多工作,学起来容易些,但我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去调试,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直到有一天,感觉到四旋翼在手里已经很稳了,不用飞也知道它能稳稳飞行的时候,就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成就感了。不过说来惭愧,四旋翼在我手里也就止步于遥控飞稳了,之后就没怎么管了,然后由于无人维护,我组装的几个四旋翼都陆续被拆了,剩下的只有深夜组装的回忆。

再仔细想想,我做废了的项目何止于此,在四旋翼之前还做过一个jlink的电路板的,结果做出来完全不能用,实在原理图什么都是现成的,调试了好长一段时间吧,应该是到2012年寒假了,然后就放弃了。 大三下学期,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干,就开了几个例会,还有就是做点光的三次方相关的,想用CPLD和现成显示模块做,结果也仅仅是让它转起来了而已,转的慢,而且来回摆动,参加ST比赛,应该是直接初赛就被踢了吧。 大三暑假,大家想搞一个集中开发的实验,选了智能腕带这个项目,结果也水过去了,暑假这么长好像就在实验室做了点大功率的东西。

说了这么多失败的例子,算是梳理一下过去,也是想说,失败了就失败了,都错了这么多次了,还怕什么。我这样的人都能在工场留下来,说明工场还是挺包容的。

大四上学期,做的基本都是些杂事。蓝牙小车是在暑假开发的,但到后面就是我在接手了。去昆山参加全国发明展,调激光投影和光立方的显示,那次算是连续刷了好几夜吧,之前应该没在工场刷过夜(斌哥别笑,到三点对我来说就是刷夜了),总体感觉不错,定的目标基本实现了。然后就是寒假,开始做3d打印机,原本说要20天做完的,结果春节前也就能移动而已。大概到四月份才终于有了突破,当然现在还有很多要做。为了科展又刷夜了,调试激光投影,可惜我动作太慢,到最后一天才差不多。为了参加时代民芯的比赛,又刷夜了,只是作品还太粗糙了些。

结合我的经历,算给新人一个提醒吧,真想做点技术的,刚进工场,不要急于做新项目,至少先要把STM32各个模块的功能都跑一遍(我们都提供了现成的例程,只要你看懂并实际调试),熟悉这个单片机,这个是基础,不然后面做起项目来还是糊里糊涂的。学完例程后,最好跟着学习一个项目,熟悉技术,也能和更多的人有沟通。再多说一些,关于多来工场,不常来其实是很难融进这个集体的。倘若真的就每周例会的时候露个面,那大家差不多都仅仅是认识而已。就好比一个月跑一次步那不叫锻炼,体验肌肉酸痛而已。

刚才说的都是技术相关的,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收获。很多事,非经历不能明白,总之,没有工场,我不会是现在的我,或许离优秀依然很远,但已经找到努力的方向。还有工场的一帮兄弟姐妹们(姐妹的数量有点少),感谢你们,是你们的热情和付出,让工场独一无二。也许我们的想法不同,但是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梦想,走的累时,说一句,兄弟加油!我们就能走下去。

大学,能有这么一个让你留恋,感恩的社团,已经足矣。

我们能走的更远,我们才刚刚起步。天空工场,就是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


致天空工场和为之奋斗的人们——曹宇2013.05

天空工场,对于一个想实践自己科技创新梦想的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此向天空工场的创始人们表达敬意。

为什么说天空工场可遇而不可求,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天空工场的人有热情有才华,整体氛围非常好。在天空工场里面人们非常平等,不会有很多组织的等级,不论多么天马行空的想法都会被认真的听取,只要你想动手来做。高年级的学长们对于新手的培养也是十分负责任,这一点在我接触过的科技类社团里做的最好。另外天空工场的人们大部分是有梦想的,是真正把科技创新当做自己生活全部的一群人。有这样好的团体,天空工场必然会在众多科技社团中独树一帜,在各项比赛中有优秀的作品拿出来。其次,天空工场的硬件条件是全校顶级的。对于一个想搞科创的本科生来讲,说“奢侈”并不为过。因此有机会进去天空工场的同学真的应该感到无比的幸运,珍惜这里的人和物,用心来做项目为天空工场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我来讲,对于天空工场一方面感激,另一方面内心有愧。严斌学长,杨盛学长对我不懂得地方很耐心,都比我年长并且技术水平非常高,但是也没有摆学长架子,平易近人,很多学习资料都无偿为我提供。后来我也成为正式队员了,因此内心十分感激。但是另一方面,我没能够坚持下来,感觉自己没有能够在进一步的为天空工场做贡献内心有愧。当时也是选择了体育部继续做社工,这也是我的人生选择之一。做体育部还是有点忙的,因为我也有很多部员看着,不能辜负自己部员的期望,大三基本上去天空工场很少了。但是严斌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感觉快乐就好。感谢严斌对我的理解吧,再次感谢。

严斌学长,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学长。在各种传奇大牛身份之下,他还有“梦想”和“责任”,这些不是那种写到评奖材料里的字眼。现在社会越是优秀的人考虑越多的是自己,因此我不会因为一个人很优秀就很膜拜,但是严斌很不一样。我想社会还是会尊重人才的,严斌被给予的施展空间越大越能创造价值,在此次祝严斌学长一切顺利。

天空工场也不是十全十美,我认为除了软件开发方面的项目,其他主流项目大都比较适合自动化和精仪的同学,电子系的专业其实和嵌入式组和航空组并不很对口,作为业余爱好很好,但是钻研很深可能用途可能不是很大。电子系的同学更应该去搞软件开发,数据挖掘或者说是搞算法等研究。对于将来的发展来说,天空工场也是有一定的瓶颈的。天空工场在自动控制项目方面缺乏一定高度的理论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一般都是依托于各种实验室,这些研究成果如果能够被应用于一些项目的研究之中我想效果应该会更好。现在的很多自动飞行器和机器人都向着高度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目前天空工场的项目大多停留在微处理器辅助保持稳定的水平,大家在增加可靠性方面付出了很多时间,但是这些机器聪明程度是不够的。我认为应当有意识的来做一些智能化方面的改进。

进一步的想法是,天空工场应当有更长远的打算。选择一到两个从原理上行得通的方案,从硬件到软件一步步来做。硬件定型且可靠了之后,就可以着重开发软件。这个工作量很大的,已经超出学生社团的实力了,可能实验室来做都很不容易。目前天空工场在学校内的各种比赛中已经是最好的了,但是还是要做个长远的规划吧。

最后我写完了这个征文,对于一些新人我想说还是要坚持到底,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

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李兆涵2013.05

翻看老人们的文章时总能感到一种传奇色彩,一个组织从建立到经历种种波折后壮大在我看来总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

当初加入工场时是想见识一下传说中技术宅的奇葩,当然自己也想玩玩这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没有完整地参与一个项目,但是隐约能感受到这里的氛围。期间参加过几次理事会,看到理事会上的讨论,看到大家为工场发展的努力。我特别喜欢这里的管理模式,有着“无为之治”的影子在里面,比起很多组织部门等级繁多制度复杂却不做实事真的是好不知道多少。

记得有人用“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布衣情怀,少年精神”评价诗人林庚。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并且觉得用它来形容工场非常合适。

来到工场后发现大家虽然技术很牛,但是大家都很平易近人,并且把培养新人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我觉得这种责任感实在难得,作为新人也非常感动。记得还刚来不久家轲学长就叫新人提意见什么的,当时也挺惊讶的。在我看来“盛唐气象”说得是一种包容的心态,一种开阔的胸襟。在这里也就是对工场的责任感,这种长者风范是我在别处很难看到的。大家经常担心是不是新人不容易融入,我觉得这里的氛围已经很好了啊,真的。 而这里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有梦想,有激情,技术好也有行动力,并且乐于开创。说起来我虽然不老,技术上也一片空白,但是这种激情是我没有的,也是很多人所缺乏的。很希望这种“少年精神”精神能传播到更多人,为更多的人提供正能量。

一直是小弱一只,但是这一年里感受也颇多,不管以后在哪里,相信是一段难忘的回忆。也愿工场越来越好。

我心目中的天空工场2013.05

我是2010年12月的某天第一次踏进C楼410,天空工场给我的印象极好,可能是因为skyworks这个名字比较亲切,也可能是因为这里有许多热情的人,总之感觉会是个与众不同的社团,和我之前接触过的组织都不一样。那时工场刚刚搬到410,一个大间的屋子空空荡荡,俞浩组织大家购买桌椅,布置工场,把空间一点点填满。我那时加入的直接目的是参与组建云计算团队,而后招募新人,通宵测试,担任队长,搞各种项目,做网站、调手机,忙的不亦乐乎;后来临近毕业,目睹云计算解散,团队的成员逐渐离去;再到后来俞浩召集大家一起做Colorwork,这批人,包括我、毛一然、王豪杰、蒋林浩等等,又聚集起来,所以走了一个大圈我们又回到最初创建云计算团队的目标上,用云计算帮助人们更好的沟通、协作。

我在工场的这几年,见证了它的成长,伴随成功和喜悦,也经历挫折和争执。我心目中的工场应该是一个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技术社团,是一个孵化器,是一个梦工厂,努力创造条件,聚集一批有理想,有热情,肯动手的年轻人,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工场要做的事情是努力培育创新的土壤,而不是担心土壤会被损坏,更不用担心创新的土壤培育不出成果,有这么多聪明的人在,一定会有成果的。在我看来,创新离不开自由,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应该围绕保护自由精神这个目标去做。相对于其他社团、实验室,工场的优势在于学科交叉,工科、人文自由交汇,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比如火药讲台,看起来很务虚,纯粹是一群人聊天,但是只要有人愿意付出,那就是有价值的。 我记得某次理事会和大家讨论工场的价值观,我们要塑造怎样的工场。这个命题今天依然存在,当初没有得出结论,现在仍然是个问题。我的观点依旧,工场一定要自由开放,方能吸引各路人才;一定要兼容并包,方能留住那些偏执的、有想法有主见、但短期未必符合工场大方向的人。目标要放的长远一点,工场要走的远,还是要多多培养大家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将来工场更多的资金来源一定是靠工作了的skyworkers的捐助,而不是波音的赞助。 过去一年虽然我没有参与工场的事务,但我几乎天天出现在410。我隐隐觉得新面孔没有想象的那样多,当然很多老人依然坚守在这里,也许是我误判,不过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新人常出现在410,那就代表一定是哪里出现问题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工场的兴衰成败最终取决于人,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人长期留在工场,始终是理事会最应该关注的事情,没有之一,我相信理事会为大家创造一个充分自由舒适的环境,人人都尽力,没有不成之事。

2013年12月全体会队长卸任演讲——王若溪2013.12

大家好我是王若溪,是航天航空学院0字班的学生。

我从12年5月16日上任,到现在已经伴随工场走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交接工作的各种不顺利,很多事情几乎是从头做起:找到团队里我熟悉的几个人,招进第一批新队员,尝试让新队员找到自己的位置,带领当时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项目,建立起项目资料的存档,以及和波音公司重新取得联系。在这期间,当时的理事长陈家轲学长以及天空工场的第一任理事长俞浩学长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在这里表达一下对他们的感谢吧。

但是我有个缺点:不喜欢与人沟通。一个任务,如果交给别人去做,感觉太麻烦,沟通还可能出问题,还不如自己做了。于是我几乎包揽了项目研发以外所有的活儿,导致有志于为团队做贡献的同学,特别是廖宁同学,没有办法下手。而我又不是生活效率特别高的人,所以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大三一学年,我挂了15学分的课,各种科创比赛也没有像样儿的成绩。虽然经过多方努力,推研名额终究是没有拿到。不过,目前为止还没有事情能影响到我按时毕业,所以情况还不算太糟糕。我的辅导员对我说过,清华人的智慧之一是安排时间的智慧,我做得不好,大家一定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那么工场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觉得工场给我的最积极的影响,就是让我能够每天与一群有智慧、有远见的人生活在一起。大家知道,每天与什么人打交道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盛哥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层次高低,取决于他整天都在思考什么。工场人大多是不会考虑三餐吃什么的,因为我们一起吃饭都去紫荆四层。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说法,不过整天跟这群人呆在一起,就会越来越少地考虑一些无聊的事情,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情上。比如寻找新的灵感,思考项目怎么进行,以及不断地提高自己。

我理想中的工场,是给同学们空间,放手做“不靠谱”的事情的地方。为什么是做“不靠谱”的事情?因为仅凭“技术”很难做出所谓“靠谱”的东西。现实地说,这里的“靠谱”是指有市场,能盈利,值得投资。广告里说得好,“科技改变生活”,但实际情况大多是生活推着科技走,或者确切地说,是需求在带领技术进步。斌哥的取餐器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另外,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的崛起,看似是技术宅的绝世之作,但其中少不了社会层面的因素。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都会出现偏差,那一名学生,我自黑一下尤其是工科学生,对用户需求又有多准确的把握呢?通常我们会杜撰一个可以忽悠同样工科出身的评委老师的所谓“用户需求”,去做一个可能我们没那么喜欢的项目,去参加挑战杯,或者其他比赛,或许有幸能拿到不错的成绩。但与其做一件看起来靠谱实际上不怎么靠谱而自己也不喜欢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一件看起来就不靠谱但自己喜欢的事情?显然,你更倾向于为后者去竭尽全力,去吃苦,从而有所收获。工场的魅力,就在于它脱离了院系的束缚,能给同学们一片做“不靠谱”事情的空间,让同学们有真正的收获。

所以,我希望有志于在工场提高自己的同学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乐于奉献。我们的两个团队能做出别人看来高大上的东西,离不开像斌哥、勇哥和盛哥这样的人为技术积累不断添砖加瓦。大家做项目时写一个规范的代码库,画一个规范的元件封装,或者把开发出的新方法写成规范的文档,短期看来降低了自己的效率,但长远来看,对团队和自己都有益处。

第二,谦逊。随着工场的发展,我们感兴趣的领域会越来越分散,但一定要对自己知之甚少的领域保持敬畏。墨菲定理的第一条主要内容: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贻笑大方这种事,相信大家都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

第三,保持对技术的热情。对技术的纯粹的喜爱是工场文化的核心之一。但随着老一辈工场人开始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压力,这种热情会慢慢被浮躁取代,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最后,尤其是对未来航空团队的同学们,我们不一定需要一个发展方向来束缚大家的想法,但一定要有做得久、做得精的项目。


我是菜鸟——王怡昕2013.05

还记得上一学期作为新人加入天空工场时严斌学长做打油诗一首,其中一句我记忆犹新:我是新人我勤奋,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天空工场快一年了,我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作为菜鸟的一种学习态度。

初入天空工厂时,觉得这里的牛人好多,自己还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新人,于是我告诉自己,我是菜鸟,我要学的东西很多。我并不认为把自己看成菜鸟是一种自卑的行为,相反,我觉得这是一种自信而不自负的表现,只有相信自己才会有动力去学习,而保持谦逊的姿态才不会过分地自信。事实证明,作为一只小菜鸟,我在天空工场了很多东西,从各种技术方法到做事做项目的态度,而且前辈们用行为告诉我,原来把一个想法变成真东西原来只需一个晚上就可以!后来我渐渐明白,工场提供的设备和资金支持,可以让我们的想法很快付诸实践!

在工场的这一年里,我从开始的只会想到现在的想好了就去做,自己的进步真的很大,但这是我仍然会告诉自己:我是菜鸟,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去学习!所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了,事情就一定能做成;只要我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古有祖逖闻鸡起舞,今有skyworkers刷夜做项目,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是菜鸟我快乐。航空模型从小就是我最大的兴趣,但是从来没有玩过。进了工场,在前辈的指导下把自己心中想的飞机一点一点做出来,那种感觉真的很爽,有种美梦成真的感觉!我是菜鸟,在一个能将美梦成真的地方快乐地飞翔着!

我是菜鸟我骄傲!我为能与各路高人共事而感到荣幸;我为能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感到高兴;我为我是天空工厂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最后,我想把那句打油诗改一下:我是菜鸟我自豪,放低姿态做实事。我是一只自豪的小菜鸟,你呢?


你在脱离组织的边缘吗?——严斌2012.10

在工场开会的时候,又聊到定位与培养的历史难题。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有这难题。要健康运营下去,成员的状态当然是最重要的。大概分类如下:

我是老人我发光,深谋远虑求发展/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是老人我围观,无事不登三宝殿

我是老人我淡出,养家糊口压力大


我是中产我有责,教书育人干项目

我是中产我无忧,逍遥自在赛神仙

我是中产我骄傲,招摇撞骗耍大牌


我是菜鸟我勤奋,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是菜鸟我迷茫,借问酒家何处有

我是菜鸟我蹲坑,日后闲来再看看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里是哪?要到哪里去?

成员和组织的关系

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有选择的权利,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和出不出国一样,也不能说什么。只是选择继续待着的同学能够正视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本意,为什么而参加?为什么而留下?是希望做出点东西,不枉此生?还是交到宅居动物,一起疯狂?

处在个人的角度上,肯定是对自己有好处才会去加入组织。但是,前提条件是有符合要求的组织存在;如果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退出组织,一旦这种情况多了,就会出现组织梯队断裂,中产阶层没了,这样,老人又回到了中产层,去教书育人,虽然温故而知新,但对于老人来说新的太少,效率过低,工作重点本应该是项目和方向的探索,最后,导致教学激情下降,新人也不得其法,组织健康度就有问题了。也就渐渐地组织都灭亡了。然后,不知道多少年后,新的一批力量出现,他们又不想局限于在宿舍进行一两个人的兴趣,决定创建组织,又开始轮回了。

当然,组织的运营理念和管理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能是导致队员分道扬镳的原因,但我还没有想好,不知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说,我觉得起码你得让人有所得。比如有个项目需要人手,不是直接拖来强制做,别人又不欠你钱/情,凭什么听你使唤呢?你得为队员考虑周到,从他们的角度,来安排合适的内容,既解决人手的问题,又锻炼了队员,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组织结合,就像是为家庭和国家而奋斗的那种感觉。

有组织的好处:

我本来也属于宅居在宿舍进行个人兴趣探索的那类,那时学校还没有兴趣团队,虽然听说过邓峰学长等等前辈的工作室,但也没有太强烈的欲望说自己要创建个新组织,招同类聚之,毕竟,创建道路的艰辛和曲折仅凭单纯的兴趣是不能克服的,甚至于与兴趣无关的事情碰都不想碰。

机缘巧合,遇到一个强大的学长,他来hold住所有的杂事,于是,就成立了天空工场。现在说下,有组织,会比个人多哪些好处呢?

1.技术与经验的积累

2.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3.层次与视野的拓展

不过,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具备以上特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人留下的作品已成为破铜烂铁,各种可能有用的文档杂乱无章(剪不断,理还乱啊),这是一般组织的特点,即技术与经验并没有有效的积累。我们的方法是,资料分类存放,勤写技术总结,成员的生命周期由本科生大一到博士生五年级,尽量以分类的资料和长期的大脑供应保存住之前的积累。

搞过一点“技术”的都明白,其实所谓的技术不过是一些软件的使用技巧、熟练度,以及某种方法的掌握,很少是神马突破性的创新,就算是创新,它的实现又必须依靠踏踏实实的技术基础。大部分想入门的人基本都在开头卡死了,很少的人坚持摸索了下来。所谓的培养其实也就是在起步阶段给一些框架概念认识、重要细节的处理等某些经验,然后就是自己努力熟悉的事情了。所以只是讲讲课是不太靠谱的,最起码得手把手带着做一个入门项目,才有可能传承。不然,又得废和你一样多的时间去入门,就失去了积累的意义。积累就在于后人能够最快的了解前人已经掌握的东西并使用它。

层次与视野貌似看上去很空,但其实非常实在。作为普通成员和组织决策者,他们的思考就已经很不一样了,一个还在思考着具体某个技术如何破,一个已经在思考下一步的方向如何走,或者正在接受管理技术的实践。要上大舞台干大事,管理那么多人,起码得有个概念吧。作为组织,其影响力就已经超越了个人,你可以去拉赞助、谈项目、求指导、申实习,这些的成功率都比以个人名义做高多了。像我接触下来,什么美国科技公司老总、半导体企业创始人等等,还有各类小公司的人,也就那样,起码日后出门不会被人唬住了,到处都是天使投资人、某某公司总经理。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兴起,组织也不局限于具体空间内了,在网络平台上,也有很多虚拟组织,天空工场的同学也正在为一个新的团队管理网络平台奋斗着。

工场回忆录——张楚楚2013.08

我欠工场一篇回忆录。

我是天空工场 020 号正式队员兼萌主大人 zcc。对没错就是我,尽管我猜可能在新人小盆友眼中现在我在工场看起来就像一个蹭网蹭灯的无良大四学姐。当初廖宁小MM 让我写一篇工场回忆录被我简单粗暴的拒绝了,其中纵使有各种原因,但到今天我突然意识到,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何不抓住美好的事物让它留下?干嘛要用不开心的事情来惩罚自己?于是我决定用这篇文章来纪念我在工场的美好生活,以及安慰我被毕设和种种破事虐惨了的心灵。 大一的某一天,我在四教上完课偶然之中撇到工场的招新海报,大这让高考以一分之差与航院失之交臂的我有了小小的悸动,却还是扭头离去。不过半年后当我刷 ZJ4# 2 单元门禁抬头又看到了工场招新海报的时候,我没有再放弃这份缘分。彼时工场应该是刚刚开始与波音合作,作为未来航空兴趣团队进行全校招新,还有简历面试等等阶段。尽管我已经不记得我具体的报名流程,却也还记得那是某个晚上,我刚从三教三段上完习题课,收到了面试通知,兴奋的不知如何是好。那个面试通知短信至今都在我手机里没有被删去,我还诚惶诚恐的打电话过去问了面试的一些细节,接电话人的声音略疲惫,不久后我就知道,此人就是俞浩。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面试,地点是 C 楼 309.白色的桌子,很好的阳光,一排凳子的群面。俞浩穿着白色的毛衣,面我的人除了俞浩大约还有两个或者三个老师,其中有一个是。。。啊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反正是盛哥的老板。三分钟个人陈述,还有一些提问,比如:你梦想中的飞行器是什么样的,我说了 blabla,现在总结起来就是微扑翼。我记得还有一个问题是问,你们这是波音团队,你们对波音的飞机有什么了解么?我跟李源学长大致说了一点生物燃油的东西。是的,各位看官,我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能记得这么多奇怪的细节→ →后来我知道的就是,我入选了,在能源材化方向,结识了倩如姐和邱强和邓炜兴。

我要承认,我刚进工场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不切实际且不靠谱的小丫头,工厂最初的两个项目,生物燃油和临近空间飞行器项目我都有参与,但是前者主要依靠倩如姐的给力,后者最终无疾而终。大一下这半年,能源材化方向也在摸索。我还记得第一次讨论临近空间是在当时工场的大本营,堪称蜗居一般的 406. 彼时大约是晚上 8 点或者 10 点的样子,我推开门,左边是一个大桌子,供讨论用大约可以坐 6 个人,有配套白板。大桌后面是焊台,右边是什么已经很模糊了,我现在估计应该是严斌和杨盛。倩如姐招呼大家坐下开始讨论临近空间,说了半天什么气球啊之类的事情,这是一个在焊台边上焊电路穿紫色 T 的学长突然放下手头的电路板转过身来说:你们说的不对。由此开始长篇大论 blablabla。我闻声回头就乐了,这不就是去基地上实验室探究的时候那个协助杨教的话痨学长么!我默默的问了身边的人,这个学长是谁?这名路人甲说,哦,此人叫董靖。我继续问,是在基地的学长么?路人甲表示同意。于是我基本确定这就是当时那个话痨学长了,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拍案而起的话痨学长在一段长达两年基本没什么交集的情况下还能跟我有什么续集可言。不错,这就是我和董靖同学的第二次相遇,彼时严斌杨盛蓝昶董靖四人正在熬夜搞电设,做的那只猫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四人小分队恐怕是铩羽而归。

大二上我选了一门神奇的课叫做理论力学,遇到了一位神奇的老师叫做高云峰。 我作为一个奇葩的外系女生成为了课堂上仅存的五名女生之一,而且每次课都坐在第三排,提问并回答一些奇葩问题,开始了在机械学院刷存在感的征程。当时还有个英伦范的人永远坐在大约第二排的位置,偶尔会参与我跟邱强的讨论中,后来我得知此人叫做舒轶。理力是我除了机械设计 123 系列课以外最喜欢的课没有之一,它也让我得以在高老师手下做了一个神奇的项目最终神奇的进入星火。我不得不说工场对于我做这个项目帮助甚大,因为它为我提供了重要的通宵地点和手工制作作坊 7#508(彼时 508 航模基地还归工场所有),在那里我搅石膏做模具,经历了很多一个人但是却很快乐的时光。星火答辩认识了很多人,比如刘峰。答辩前 2 天我的模型做坏了,被迫连夜赶制一个新的,而这个样就是峰哥帮忙,在将近凌晨12 点的时候,从 7 号楼拎下来给我的。他说,我看到这个样就知道你这次肯定没问题,于是果然借他吉言。拿到新样后在工场继续连夜赶制 PPT,一个大白桌,一台电脑。那时工场就已经搬到 410 去了。之后有些零零碎碎的记忆,比如我是一个考前刷夜狂,考复变我趴在 410 云计算的桌子上刷了整整一夜,我还记得当时初生的太阳,还记得刷到 9 点突然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比如我被邓炜兴骗去学 16 位单片机结果自己做完大作业就不管我了= =,调我的“打地鼠机游戏模拟”死活调不通大材小用的请了严斌大神在一旁帮忙 debug,当时就被斌哥“靠谱大哥哥”的气场和光辉感动了!又比如某次工场桃三聚餐大师兄慷慨解囊,我作为一大桌里唯一一个女生但是完全不像女生样的跟各位学长一起大口吃肉。又比如我焊的人生第一块电路板是斌哥画的光的二次方。就这样慢慢我就变成了现在的我,郁闷的时候把耳机开到最大声插上模拟器练一把,这里没有人问你学分绩多少,排名多少,因为这个不重要,而事实上这个确实不那么重要。

大三一年非常忙,校机设,INEMO,北京机设,我几乎要宅在 410,没日没夜的改设计做 PPT 写文档。很累但是很快乐,任何事情都可以为我要做的事情让步。大概是这个时候心怡姐也加入了工场。 我所有的答辩,穿的都是心怡姐姐的西服,只要是穿了心仪姐姐的西服,就没有得过二等奖以下的奖。当然,我还参与了工场招新,那天桃李门口孟强守着天空工场的易拉宝,我还各种跟易拉宝卖萌合影时,有个小妹妹上来问,你们协会飞航模么?我说哦飞,但是也做一些别的比如控制啊什么的。小妹妹自称是线操纵的牛逼选手,我和孟强瞬间就惊了,后来这个小妹妹也进了工场,嗯,这就是廖宁。 我还见证了一个人从不靠谱到很靠谱的蜕变史,在奶茶必须是咸的这件事上终于找到盟友,此人就是若溪。

再后来,我觉得,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做知心姐姐。以下省略各种人的血泪史。

我目睹了工场的几度变迁,406 到 410 到 410+411,众位新人你们确实错过了很多,盛哥的吉他声,强哥的吉他声,酸菜鱼,新年电影,你们也错过了很多学长学姐,大师兄,二师兄,京哥,潘姐,倩如姐,心怡姐,可是你们也会开始属于你们自己的跟工场有关的记忆。

工场贯穿了我的大学,我认识了非常棒的一群人,工场也将贯穿你们的大学,让你们认识大学里很重要的一群人。关键是,让你了解到自己的价值,并试图开发自己更多的价值来回报这个家一样的组织,让你变得不一样。 这就是我在工场,充满欢笑的回忆。

我写的是不是太不技术宅了?

关于未来航空团队的发展——闻浩诚2014.05

今天中午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演讲,不是因为我偷懒,而是因为有好多想和大家交流的话,不知该如何组织。没有办法,只能求助于前人的智慧,于是我“史无前例”地翻阅了工场的内部手册,看了很多学长学姐写的关于工场文章,颇有感触,也愈发觉得,天空工场是一个值得你去为之自豪、兴奋、担忧、思考的地方。我建议新加入的同学都能抽空读读这本手册,从中你能了解工场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也许你也能找到未来一两年中自己的模样。

好了,进入正题。讲的话比较多,大家多担待。

我是去年春季加入工场的,一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也思考着航空团队的成长和发展。这学期,因为参加挑战杯、星火的缘故,跟很多同学和老师有了更多的交流,也参与了一些关于航院科协发展的问题的讨论,我想把在这些交流和讨论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整理出来,再来谈谈我对航空团队发展的一些看法。

我要说的,总结而言,一是要走出去,多交流,二是团队的规范化管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大概就是兴趣团队成立的初衷。然而,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过分强调了自己的力量,强调要按自己的思路完成项目,我们的项目就要在工场完成,很少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不懂得或者说不愿意利用外界的资源,极大地限制了我们项目的规模。我这有一个资源利用的比较好的例子,给大家讲讲。

这学期星火答辩的时候,有一哥们给我印象很深,汽车系二字班,名字我就不方便说了,他做的是鞘翅目昆虫扑翼原理的研究,这个项目是他和几个同学自己的立项。可是要做项目什么都没有怎么办?他找到了一个实验室提供资金和其他资源;项目中要用到高速相机,一台60万,买不起,怎么办?他找了精仪系的实验室借了一台;后期的理论分析要用到CFD模拟,但是问题复杂,自己解决不了,怎么办?他先到我们航院的找老师,没人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他就跑到了北航,说动了一个教授,同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想想看,为了完成一个自己的项目,他调动了多少资源?

那么,这样一个项目放到现在的航空团队会发生什么?也许会因为买不起高速相机而难产,也许会因为CFD太难处理而烂尾。独立不等于拒绝帮助,我希望航空的每一位新队员都能慢慢学会自主的寻找资源,利用资源,我们的团队也该考虑如何帮队员争取到这些资源。好风凭借力,才上得了青云。

多交流,航空这一点做得并不好。举个例子,我请航空的队员想想我们的立项会。你也许会说,不对呀,每一次立项会我们不是都有很多的交流吗?可这只是我们内部的交流,是视野受到了极大限制的交流。在立项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我刚才讲的那个扑翼原理的研究项目?你知道我们还有个队员在做复合材料机翼吗?你知道像Science等这类的顶级杂志上还有许多有趣的也适合我们做的航空方向的工作吗?也许了解了这些,你就不会只想着要做一二三四五旋翼了。

杨绛总结一些人的问题,书读太少,想得太多。交流太少,是同样的诟病。我希望以后航空的队会能有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让队员们了解别的同学在如何做项目,我们的实验室在做什么研究,那些大公司在做什么工作,同时也了解一下外人对我们的项目的看法。这一点比较难做,但一定要做下去,所有队员都要想着这件事,有了好的机会,多与大家分享。 接下来谈谈团队规范化管理的问题。

我在几周前航空的队会上谈过立项规范化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做做项目前期调研的工作,不知道这学期立项的几个同学做的怎么样了?做这个事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大家脑袋一拍,大干一场,几天之后,灰心丧气。而这也是我一直构思的团队规范化管理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强调要给大家充分的自由,但有时有点适得其反,所以才要重提团队的规范化管理,增加点约束,按材料力学的观点,就能提高稳定性。以队会为例,我希望航空的队员都能认识到参加队会是你基本的责任,不是一个可参加可不参加的活动,当然我们也会尽量把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并保证队会的质量和效率。再者,我觉得队会的组织任务可以下放下去,我希望每个队员都能承担一次组织队会的任务。再如立项规范化,还有以前讨论过的项目经理问题,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团队更加团结,更加高效。

我们的团队中还有许多可以进行规范的地方,今天把这个想法提出来,以后还可以详细讨论,总之,再说一遍,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团队更加团结,更加高效。 以前家轲学长一直说一句口号:无梦想,不工场。我想,来工场的同学都是有自己的梦想的,我不想再喊勇敢追梦的口号,只是希望工场的每一位队员都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让我们的团队在每个人的努力下不断地成长,并最终成为顶尖的队伍,让它成为我们所有人梦圆之地。

这里是天空工场,一个值得你去为之自豪、兴奋、担忧、思考的地方。我们需要你,Everyone。


我是天空工场065号正式队员——张家辉2014.05

演讲开始之前先给大家念段话: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阿里人,过去 15 年我们过的很艰难,但很精彩。未来的每一天注定不会平凡,不会简单。今天不努力,我们可能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没有一家企业会持久顺利,我们在坚持我们坚持的同时,必须为客户而变,为世界而变,为未来而变。

这段话是马云在提交IPO之前给公司发的内部邮件,看到这段话觉得套在工场身上也十分合适。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话本是孔子说的,原意是什么我们不必考究。马云拿它是来形容阿里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开始于一个简单的梦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成立公司后要靠靠各种制度来促进团队的发展,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快乐。

我是非常喜欢这句话的,拿他来描述工场也是同样适用。天空工场是梦想的地方,或者说,来这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有人想做飞机、火箭,有人想做汽车、机器人,有人想当总师,还有人想去NGO……总的来说,我们热衷于去做有有意思并且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外人会说,都已经成年人了,为什么还在想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我觉得,这些最纯真的想法才是我们最应该坚持的,至于金钱或者荣誉,我相信,这只是我们实现梦想道路上的副产品而已。

当然有梦虽好,可也要实干才能实现。工场的人应该算是最实干的人了,每天晚上,从紫操向C楼望去,你会发现410永远亮着令人振奋的灯光。在这里,也没有所谓的假期。我加入工场以来,一个暑假、十一、寒假、五一,大部分假期都在这里度过,因为我知道,我只有非常地努力才能让我离梦想更进一步。做项目的过程是很艰难的,现在在做示波器的项目,之前在调一块液晶屏的时候花了好多时间,刚开始怀疑是程序的问题,就去一行一行检查代码,查手册,在网上查资料,行不通。后来觉得是焊接的问题,就仔细检查各个焊点,修修补补,还是不行。然后就怀疑是这批液晶屏的质量问题,就到中发又买了一个液晶屏,拿回来,还是不行。最后没辙了,决定重新来过,于是又重新焊了一块板子,那天晚上焊到三点,当我把刚焊好的板子拿去烧进去程序的那一瞬间,液晶屏亮了!顿时觉得值了!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很高兴。工场墙上有句话,每次摔下来都是为了以后飞得更精彩,我想,每一位在这里呆过的人都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吧。

在外人看来,我们是技术宅,但我觉得技术宅的“宅”并不代表着我们封闭,而是代表着努力。而且相反,我们并不封闭,在工场,你会发现这里有很多视野开阔的人。工场十分包容,各个院系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我们积极地参加各种展会、比赛,还会组织大家去公司参观交流,去拓宽我们的视野。最近还探索出发布会的方式来向外界宣传我们自己,工场以积极的心态去跟外界交流,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希望找到跟我们一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希望找到比我们更优秀的人来跟我们一起建设工场。

工场发展到今天已经4年半了,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兴趣团队,这个目标非常远大,虽然目前我们可以说是清华里资源最丰富、最大的兴趣团队,但这只是很小的一步。我们这个时代处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浪潮之上,即使像google、阿里这样的大公司也在积极地探索着新的发展的道路,否则很快将被时代所抛弃。兴趣团队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学校里一个又一个的兴趣团队兴起,而且我相信以后会更多,如何能够让让更多的优秀的人才在天空工场产生,需要我们大家去想办法;如何才能在保持我们团队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努力。团队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我们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实现团队的梦想。 我一直期望着这么一个场景:在十年二十年后,我再回到清华,在清华,还有一个地方,叫天空工场,还有一群人,如今天的我们一样充满激情与梦想。当他们问道我是谁时,我会自豪地跟他们说:我是天空工场065号正式队员。

拿什么来守护我们的梦想与激情——张元星2014.05

大家好,我是天空工场068号正式队员,张元星。来自自动化,今年大四。8个月前被中国好舍友女神书珍拉进天空工场嵌入式团队,从那时起,我的生活就紧紧和工场绑在一起,慢慢的,工场成了我的家,工场的伙伴是我的家人,C楼是我的宇宙中心。我错过了工场四年的历史,难免觉得相见恨晚,但想来也不错,因为我是以我最好的状态迎接工场。大学四年走了很多弯路,仔细想想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闪光点,在不断的碰壁和彷徨中慢慢成长,直到现在才稍微捋清了一些思路。

接下来,我要接任付翱,担任天空工场理事长。压力很大,责任更大。当两个月前第一次听到有人推荐我做理事长时,心里一惊,我在团队从来没有考虑过参与管理工作,一直沉醉于做个热心队员,对技术保持着十足的热情。后面经过两个月的心里斗争和思考,我渐渐勇敢起来,开始积极思考和感受有关工场的一切,让自己时刻准备好。 在我心里,唯爱与工场不可辜负,工场就是我的事业。因为我深深感受到,在这里所投入的感情和精力是值得的。我们处在最好的环境,最青春的时光,恐怕只有不停的奋斗才能不辜负了吧。而与其选择孤身奋战,不如来到团队,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让梦想更近。


接下来,我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团队的想法。

工场是完全以兴趣为导向的团队,专注于技术,专注是我们的魅力。我们的核心是团队,包括团队所掌握的技术和团队所能凝聚起来的人。除此之外,我希望大家不要无形中增加约束。并不是stm32嵌入式团队只能使用意法半导体公司的芯片,也不是说未来航空一定要做高大上的飞行器和航空周边。酷炫的想法不要受任何条件约束,只要敢想并且愿意花时间去实现都是鼓励与支持的。其实换了其他赞助我们照样是天空工场。十年之后,天空工场中可能不只两个团队,可能和航空一点关系都没有,可能也不在C楼四层,但是仍然有着无梦想不工场的口号,仍然有一群对技术执着的热血青年。大家一定要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核心,不要给想法加窗。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天空工场是清华内数一数二的学生科技团队。两场发布会和各大媒体上的报道让我们“声名显赫”。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过其实都不重要,因为很明显,这些成绩还远远不够,我们在前几周的线上线下务虚活动上,一致认识到我们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团队合作,团队的力量还体现得不太明显,慢慢我想在团队中尝试一些“大”项目,尝试着调动团队一部分人来体会配合。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有其局限,受限于时间精力和视野,有太多一个人做不到的。但是一个团队就不同了,团队中彼此的相似让我们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彼此的差异让我们弥补缺陷协同向前。我渴望真正的团队,也想努力把工场做成真正的团队,一流的团队,以团队名义来迎接越来越大的挑战。

下面谈谈团队管理。

对于工场来说,所谓管理,不是强制成员去做某事,更多意义上是引导和带动。项目具体由队长把关,我理解到理事长的任务是思想引领和资源引进,一句不太恰当的说法:端正世界观,探索方法论。我要把大家凝聚起来,我们一起开阔视野,一起迎接挑战。

我不喜欢复杂的规范,也不擅长事无巨细的规划,我想大家也一样,工场在不断壮大和发展,不断有新的东西涌入,没有什么规范会长久适用。但是有一些原则、共识是长久的: 我们只做对团队和谐和个人成长发展有利的事儿。

当然这个利也有个程度,蝇头小利我们不做。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需要以动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没有一定要做的事儿也没有绝对不能做的事儿。以团队而不是个人的视角思考问题,适当忽略细节。 我体会到,现在扁平的组织架构是有利的,有利于提高团队效率,我们要延续。而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事情要去做,我们采取事件触发机制,由不固定的负责人来负责整个事情的筹划,其他团队同学有义务去配合。我们不设置专门的角色做专门的事情,比如宣传、活动策划等,这些事情轮换着做,经验尽可能多的分享出来,减少沟通的门槛。

我有很多具体的想法会在日常安排中慢慢体现,当然我会积极和理事会沟通,有什么问题请大家及时和我反馈,也同样想矫情的说一句,希望大家多多配合我的工作。

接下来我想谈谈对工场人期望,综合了很多人的想法。

习总书记五四那天在北大的发言中,告诫青年要在几点上下功夫。结合工场现实简单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点是勤学。斌哥在五四务虚会上说到他觉得工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和他一样努力。大家是否意识到,对于我们熟识的勤奋,其实还远远不够。炫酷的项目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的艰苦攻关,是时间一分一秒堆砌起来的。斌哥细腻的技术和博学的知识背后有300余条印象笔记的重点技术积累。我们确实需要反思我们是否足够努力和勤奋,是否能持续的走下去。“天空工场没有假期”,这句话咋一听起来很丧心病狂,而事实却是如此。工场不乏榜样去学习,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不是跟随而是应该是超越。

习书记说的第二点是修德。我想在团队中,德,体现在分享、帮助、共同成长。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方面不多说了,我这个同龄人也没法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多说什么~

第三点是明辨。明辨是非,明辨选择。看清楚到底什么是对自己发展有益的,什么是无谓的浪费。如果能把未来选择和工场结合起来是最好的,结合点有时不好找,但绝对不可能没有。当在工场付出的时间可能不会增加你的GPA,不会直接对你实验室的工作有帮助,也看不到什么明显的回报时,你是否还会坚持,是否可以认清什么是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我们迷茫分不清方向的时候,不妨跳出来,化繁为简,去伪存真,抓住主要矛盾。

习总书记提出的最后一点是笃行。也就是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任何想法和思考,落地才有意义。工场不需要空有想法和抱负而不踏踏实实参与工作的人,在天马行空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手头要做些实事儿。没有想法可以一点一点按部就班学习或跟着现有的项目走,慢慢就会有想法。有了想法就要尽可能把它实现出来,不要停留在口头上,我们需要有想法的人,但是更需要实干的人。


工场里没有高低等级之分,只有学习阶段的差异。

如果你是新人,不管已经是资深技术大牛还是技术小白,一定要多来工场,尽快熟悉工场的环境和氛围,熟悉工场的人。虽然技术是我们的关注点,但能够在一个环境潜心技术的前提是先很好的融入进来,对这个环境充分适应,才能放开手干事。就像陈志旺学长所说的,每天即使只有五分钟也来工场看一眼,感受一下。不管你是有基础还是你没有基础,这里都有太多你可以学习的东西。

如果你已经摆脱了青涩的新人身份,对这个团队有些熟悉,那么就要好好考虑自己在团队中的技术发展了,先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积极主动和老场民交流,为自己制定培养方案,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去一步步培养自己。慢慢积累同伴,和同伴一起学习、相互配合和指导。在这一点我有着自己的体会,我大四才来到这里,八个月以来确实感觉在技术上成长不少,有按照自己嵌入式设计师的培养方案一步一步学习。其中成长最快,是与斌哥合作项目的那段时间,平时也得到了勇哥盛哥若溪姐姐等等伙伴不少帮助。记住,在天空工场,永远不要孤军奋战。

那么接下来,如果你早已开始自己的“修行”,在项目中慢慢积累技术,一定要注意效率和速度,切勿在安逸中失去斗志,满足现状,遇到瓶颈也不要停息,要更加努力。能一个月学会的绝不拖上一学期,享受快速成长的快乐。此时你已经是工场的中坚力量,承上启下的支柱,你的思维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工场的未来。你就要扛起工场明天,一定要觉悟到自己的责任。

当你已经是工场的带队者,积累了较为全面的技术,就要多多分享经验,把握大方向,尽量使后面的同学少走弯路,使大家把时间多花在未知领域的探索上。世界上本没有路,总要有先迈出步子走出路的人。

当然工场人不管奋斗在哪一步都要有意识去做一些事儿。简单提几点。

第一是资源,每个同学都有义务去为工场争取资源,而且要注意争取好的资源,有价值的资源,让工场在更大的舞台上去发展。

第二点是服务,每个同学都应该有意识去服务工场,分享每一点进步,力所能及帮助工场的每一位同学。努力去为工场奉献自己,而不是不停地索取。当索取大于奉献,就会蛀蚀工场,时间久了,团队就会成为空架子。当奉献大于索取,团队才会慢慢添砖加瓦,越来越好。

第三点,是要有主人翁意识,天空工场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是主人,这里我不得不检讨,在天降大任的时候还要用两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其实最好的状态是,随便在工场找一个人讲讲团队,就能马上说出一套自己的理解,清晰认识工场的现状。每个人都要积极去为这里思考,不管身上有怎样的角色,都应该把工场当做自己的事业,一起去维护这个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地方。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士兵,当不当将军不重要,但要有将军思维,这样你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技术,会更加全面。 如果工场能集齐一批人一齐思考团,那估计就可以召唤神龙了。


暂时就讲到这里,我想我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和大家啰嗦更多,我爱工场,更爱工场的人。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对这里产生认同感,投入到工场的事业当中,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去呵护。我希望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工场能越来越强大,强大到秒杀众生,一骑绝尘。我们要做最一流的事业,要打造世界上最一流的团队。

为工场,千千万万遍。

谢谢大家!

完美抵不过行动——严斌2014.10

追求完美的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白岩松。

我本人就是比较追求完美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想的很多,最终发现完美抵不过行动,受到不少教训。当然,后面的白岩松是随便加上去的(等待笑声)。

今天给大家讲三个故事,主要是想把这几年做项目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故事是工场往事。工场有句话叫做:抡起胳膊开始干,说的就是想到就去做。

成立工场前,俞浩说:要有个学生自主科技组织,于是有了天空工场;俞浩说:要有个大场地,团队才能壮大,于是我们从406搬到了410;第一批经费快花完了,俞浩说:要有大经费,让同学做项目没有后顾之忧,于是我们拿下了波音的赞助。我们觉得团队需要技术积累和底蕴,于是我、杨盛、任勇等人一起做到现在,从最简单的51到ARM,从最简单的单面板到多层板,从15块钱的电烙铁到回流焊,从裸奔到linux开发,从直插器件到BGA,从稳压电源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 到 制作产品,太多太多的从零开始,从2009年到2014年,才有了现在的工场。

没有完美的计划,也没有完美的团队,临时兴起的一拨人,就这么干了下来,依然记得最初那完美的口号:做世界一流的创新,改变世界!可是完美岂是这么容易就能实现?

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创新?我们能想到什么?短期之内,光是要想出一个完美的项目,我们就做不了其他事情了。经历了前几个高大上项目的无疾而终之后,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眼下一步一步踏实的积累技术才是最重要的,创新不是想想就出来的,而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冒出来的。

但我们绝不是忘了那句完美的口号,而是努力等待着有能力实现的那一天。

第一个故事我想说的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什么能力做什么事情,不要眼高手低,一味追求高大上。


第二个故事谈的是做项目中的小事,我们做光的三次方的时候,经历过一个阶段,就是对整体系统进行优化以备生产,我想要尽量一次做到完美。于是花了几个星期时间去调研无刷电机,买回来做实验;测试发现市场电机无法满足要求,于是阿里巴巴、淘宝等各种方式联系电机厂,想要定制电机;但是电机厂价格太高,负担不起,于是调研自己做电机,差不多弄清楚了后又开始调研电机的低成本驱动,毕竟消费电子产品成本要尽量低;然后,又花了几天重新绘制电路板,想着尽量提高显示面积的占比,这样看上去更加神秘;之后又想要做上下电路板通信,上面电路板是旋转的,通过无线供电,因此需要非接触通信,给电机换了空心轴用光电对管通信,觉得组装不方便,就又仿真无线供电电路想扩展使供电电路还能携带数据。

几个月过去后,我发现系统好像做得越来越复杂,工作越来越多,但是系统的优化却始终确定不下来。经过几次讨论,我们还是决定放弃之前的工作,先在稳定的版本上做细微调整,定型生产,之后再慢慢改进。不然,做了这么久,最后拿不出一个东西来,那就真是贻笑大方了。

第二个故事我想说的就是:勿舍近求远,因小失大。把握住每个阶段的重点,做好了再进行下一步。


第三个是前几天看到的故事,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我们一直在搜寻关于三维显示技术的发展动态,这个视频里播放的就是,我们目前找到的效果最好的真三维显示方案:通过水平放置的投影幕布的上下震动,结合高速投影,实现矩形空间的可控显示。这种方式是之前大家所摒弃的,因为很明显这个震动会很大,很难做动平衡,体积也不小,现在大部分方案用的都是旋转式方案,但正是这个想当然的被摒弃的方案,却实现了目前最好的显示效果。当然,这不是故事重点,现在播放的是他们的创始人在TEDx上讲述5年来的苦逼 创业历程:最开始,把手机放在振动台上,看到显示悬浮矩形的效果;然后,想到用螺旋屏幕来承接投影的图像,于是用土豆挖了一个螺旋屏;在ebay上花了150$买了5个没有灯泡的二手投影仪,用LED替代灯泡,但是发现电路启动时会检测灯泡,于是找各种方法破解,最后,用大电阻欺骗检测电路,上电,能工作!5秒钟后,电阻烧了...他们发现要寻找大功率水冷电阻,在脑海搜寻的时候,发现眼前的水壶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于是,把水壶绑线接进了电路;电路终于能工作了,不过这时,土豆螺旋屏已经干瘪了;为了加工一个好点的螺旋屏,他们又把一台坏的老式绣花机改造成了CNC机床... 一步一步的接近心中的梦想,遇到困难就想办法克服,没有工具自己动手制作工具,没有时间就熬夜轮流上阵,所谓佛挡杀佛,和我们的工场如出一辙,我喜欢这样的故事,这也是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就是想和大家说,做项目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事情,没有平台/方案/工具,就去寻找,找不到就去创造,花时间、动手动脑,总能够解决;想要不让自己苦逼,就能够风光有成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要把自己当做总裁,什么事情都觉得太low不适合自己干,可别人总裁当年也是自己动手的,不少现在还是。

有一句话说得好: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少数有力量改变世界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并且执着于它。太过完美的设计不是一两次就能实现的,俗话说得好,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这个故事我想说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失完美之心。踏踏实实地去做项目,并一步一步做到完美。

总结一下,就是三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是积累;勿舍近求远,因小失大,说的是策略;一步一个脚印,不失完美之心,说的是踏实和主动。以上就是我希望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希望各位新人将新鲜与兴奋转为抡胳膊的力气,以踏实的行动来追求完美。

新人寄语——2014.10

刘韵凯

各位 New Skyworkers:

我在大二上学期就与你们一样,经过材料审核和面试,进入了天空工场这个大家庭。在工场待了一年多了,收获很多很多。寒假一起去深圳企业,孵化器和深研院调研,每周例会培训学习和项目交流,寒暑假实践交流等等,不知不觉中技术上进步很多,视野也开阔不少,因为工场里有各个方向的牛人,有时候学习到一种思路就很不错了!自己也开始做项目,参加挑战杯获得了三等奖,智能车摄像头组第一名,校园优化实践大赛一等奖。万事开头难,刚刚开始的小伙伴可以主动与学长学姐交流入门的方法,有基础的小伙伴可以跟着学长学姐做项目,希望大家都能很快的融入天空工场这个大家庭。


姚宏翔

1、个人基本情况

博一,航天航空学院,动力学与控制方向;

2、加入工场时间

2011年

3、在工场做过什么

云雀三旋翼

倾转四旋翼

SMT贴片机

2014年暑期上海实践

4、想对新人说的话

希望大家在工厂能够踏踏实实工作,开拓视野,结交朋友,掌握本领,有所收获!


付翱

本科精仪系8字班 硕士机械系 机器人与自动化及装备实验室

2012年8月加入工场,第60号正式队员。在工场的项目有智能车、桌面定位器;参加了第15届昆山杯创赛;曾担任第四任理事长;和大伙一块去过昆山、上海、芜湖、深圳。目前在实验室做“动力大腿假肢”,对这个题目有兴趣,联系我。

借用Jobs名言: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林家靖

2011年初入工场;

2012年与飞行球一同起飞;

2013双旋翼科创初出茅庐;

2013年7月31日飞行球离开地球表面,两年积累无愧前人。

2014大疆实习收获无数;

2015年梦起航,但大学生活以近尾声。

工场是我梦的开始,也会是你的。

科研是技术,科创是梦想。

无梦想不工场。


任勇

自动化研二,计算机视觉方向

大三(2011年)加入工场,做过各种成功半成功不成功的东西,画个电路比较费时但依然坚持,焊的板子有点丑陋但基本能用,写的代码有点糟糕但不断追求完善。一直在工场呆着,因为收获很多。工场是个纯粹的地方,融入这个集体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呆了一年我才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希望你更加主动,早日找到合适的位置。

姚又友

生物医学工程系刘静老师微纳医学实验室博士一年级在读

致新的skyworkers:

首先对你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作为工场的一名老人,希望能在大家的努力下让工场更加壮大,同时也让每个工场人在此过程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与视野,收获友谊与财富~

大一的时候就已经加入工场了,在工场的四年参与过蓝牙小车,智能车,BWB翼身融合飞行器,光的三次方,DIY贴片机等项目。同时也参加过工场组织的深圳产业交流活动,上海暑期实践活动,以及芜湖奇瑞汽车的参观活动等。在工场的四年是自己最值得回忆的日子,也见证了自己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个毛头大伙子的过程。从工场收获了很多知识,也认识了很多挚友,甚至还有一段短暂的感情。这种有所付出,有所收获,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的感觉绝对是一种美妙的体验。自己今后也还会继续留在工场,也希望能与各位交流学识,并成为很好的朋友,作为在清华待得久一些的学长,大家有什么需要或者想咨询的也尽管开口,不用客气~来到工场就是工场的主人,没有“辈分”的差异。

最后再次向你表示祝贺与欢迎!作为清华最别具特色的组织,我们不仅拥有资源,也拥有文化。但最宝贵的财富则是每一位工场成员,不论年级与专业,每一位独特的skyworker,共同组成了工场这个大家庭,同时也是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团队。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朱国栋

去年春季学期在三教看到了工场的招新海报,有一种相遇恨晚的感觉,一看还没有过截至时间,于是赶紧去报了名。经过简单的面试,加入了工场这个大家庭。只是,由于我们大一学的主要是一些微积分啦,线性代数啦,机械制图啦这类课程,结果就是导致我在工场这方面专业知识明显不足,更不用说做什么项目了。现在我也在恶补一些理论知识,选了两门相关课程,希望能够在课程结束后有进步,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去工场只是看个表面,凑个热闹。新人朋友们,首先欢迎加入工场!有梦想就好(像我水平这么低的人都没有放弃,你们更加行的)。一起努力把,踏踏实实地学习,总有一天会如蝴蝶般破茧而出。

倪运升

工程物理系。

在工厂一年了,虽然忙来忙去好像没有做些什么,但我很佩服大家对技术的追求和埋头肯干的精神,在这里很受鼓舞!

柳云飞

机械系本科四年级

去年九月份加入天空工场,到现在一年多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和工场的小伙伴们去过香港调研航天技术的发展,到深圳与创业企业交流,感受华强北的创业氛围,长见识的同时也认识了不少新伙伴。工场很重视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经常会有技术分享讲座(每周的例会),还有专门的技术培训,比如STM32的单片机开发、四旋翼入门等等,相信大家只要对技术感兴趣,都能在工场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工场还非常欢迎有想法的同学,在工场立项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在这里,你的项目不仅可以得到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找到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小伙伴一起讨论自己的创意,而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

工场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环境,不管你是好奇,向往,还是跃跃欲试,我们都十分欢迎你的加入,C楼410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张家辉

机械系一字班

大二下学期加入工场,项目上主要做了铁车和手机示波器,技术上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真不是谦虚==),跟工场一起去芜湖、深圳、上海一些公司参观过,收获还是挺大的。

如果把加入工场当做我大学生活的一个转折,我觉得不为过。可以想象若是没有工场,我可能还会在某个学生组织里举办着一些例行的活动,在实验室里打着杂却无人指导。这样的生活虽不曾荒废却缺乏激情。大三一年,基本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工场度过,在这里有着志趣相投的人,我们会一起讨论一些新奇的想法和技术,慢慢地我从一只小白开始成长,成长为一只------稍微懂点技术的小白,并逐渐捡起自己以前的梦想。暑假、寒假,五一、十一,410成了我第二个家。这里是一个家,在这里,我们会经常讨论如何把工场建设得更好,如何培养新人、如何做出更多拿得出手的项目、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人……虽然我们也有过分歧,但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工场的未来不仅仅在理事长或者队长手里,而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付出心血。


孙冬

机械系制造所特种与精密加工实验室 直博二年级

我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加入的工场,一直在铁匠项目组。加入工场源于对无人机浓厚的兴趣,喜欢工场因为这里对技术的纯粹追求。由衷的欢迎大家来到这个大家庭,希望你们能够慢慢认识并喜欢上这个地方,与工场共同成长。

汤恩清

自动化系cims所研究生 研一

我是今年七月份加入工场,也算新人,第一次参加工场的暑期总结交流会,就被深深感动到,有的参加实践,有的去企业实习,有的去国外交流,有的在努力创业...工场的每个人都在充实自己,努力向前,都在做有意义的事,并且充满热情...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杨玉宽

精31班

2014年5月加入工场。

在工场参加了四旋翼培训,一起去上海实践。

工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着明确的技术追求,这里聚集着一群有理想追求,敢拼搏奋斗的人。在工场可以学习很多东西,这里有班级一样的温暖,有家庭一般的亲近。在工场的时光,将成为在清华的一段美好记忆!


曹德志

工程物理系工物22班

2013年9月加入工场。

有些时候,选择是双向的,因为你相信而坚持,选择必然同等回报,我想对于工场就是这样:它是一个我们的集体,同样也可以成为你们将来的归属,与我们一同去创造新事物的天地。到现在为止,在工场的1年中,我学着去做app,学着去开发硬件,做的不算多,但是我相信今后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所以我感谢工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我也愿意用更多的付出去回报它,去回报这个和我一同成长、一同走过大二这个时期的团队,今后继续努力,大家可以一起加油,一起前进吧~~


张元星

自研142

2013年9月加入工场

在工场参加了两次实践以及日常大大小小活动,跟着斌哥做过一个Wifi手表。

虽然在工场只有一年时间,但是却感觉有好久了,一年的深度接触让我有种老老老队员的错觉,上个学期接手付翱做工场的理事长,到现在每天都接受着挑战,督促我一刻不能松懈。我发自内心喜欢和愿意为工场做事情,也希望刚刚加入这个大家庭的你们能快速融入,和我们一起并肩奋斗。热切盼望你们在工场快快成长,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一起加油!


郭崟

精密仪器系直博二年级 光学工程专业

2014年5月加入天空工场,在天空工场主要之前跟着严斌参与虚拟眼镜的光学设计,目前主要做DLP三维显示器。期间也参访一些创业企业,了解机器视觉,机器手臂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也和华为从事增强现实的团队进行过交流,如果没有工场这个集体,我是无法有机会在学校了解这些东西,无法有机会接触到有着创业理想的小伙伴,我认为这里可以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各自发挥自身的专长去实现一个又一个创新的产品,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发挥光学设计的专长,也能学到嵌入式开发,让自己眼界和能力不断扩展。我认为工场最大的魅力来自这里不同专业的同学,比起实验室狭窄的圈子,这里有更广阔的天地!

致新的工场人:

  我们心怀梦想聚集在此!只为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一段光辉岁月!


常树鹤

从大二开始,加入了很多学生社团进行尝试,经历了两年多,工场是所有组织中最有战斗力和想象力的,没有之一。各种总结会新奇的地点,各种例会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在这里,接触到更多的大牛,感受到更为宽广的思维。 天空工场,释放热血和激情的不二选择。


秦毅

味信:让嗅觉数字化,实现气味通讯。

新人寄语:天空工厂是你创新创造的摇篮,天空工厂是你温馨的家园。在这里你能达到粘稠的酱油,在这里你能找到合作伙伴,在这里你能找到有意思的项目,在这里你能自己实现创意,在这里你能梦想成真。欢迎加入天空工厂,欢迎加入味信团队。


张元龙

航天航空学院 二字班

虽然加入工场时间不长,但在工场里学到了很到东西,每周一次的例会更是开阔眼界。来工场,你绝不会后悔,你的投入与付出便是你最大的荣誉。


小山嘉

电机系2字班

我是小山嘉,来自日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姓“小山”!不姓“小”!大一上学期就加入了天空工场,自加入后就一直负责每周例会上播放的科技视频的搜集和筛选,简称CCP(Chief Content Provider)。在工场的项目有:X:3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器人,变色龙小车,气味播放器。做的项目不多但是学到的知识很多。

很多人会问,做项目需要事先学习很多专业知识吗?我会说:需要,但是只要你真心想做这个项目,一切都可以等你开始做了再学,最重要的是要先迈出一步。我做项目X时起初只是因为玩游戏厅的夹娃娃机失败感到不爽就想自己做一个,继而联想到如果可以将整个房间变成夹娃娃机就会很酷,因此开始了调研和制作。这一项目让我学习了嵌入式编程,蓝牙,电机控制,激光切割,CAD设计,找论文和读论文的方法等等。接下来还要学画复杂的电路板,更高深的控制算法等等,但因为项目已经开始了,我能驱使自己去学习这些知识而不是放弃这个项目。

如果有什么好创意和想法欢迎来跟我讨论,我搜集的视频里面应该会有你能参考的东西。


闻浩诚

航天航空学院 大三

各位心怀梦想、朝气蓬勃的新同学们:

今年,在工场落脚已有一年又一春夏。在工场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颇丰:从一个最终半途而废的滚翼机做起,到完成一个飞不起来的“飞行球”,再到前往UIUC进行暑期研修学习研究无人机飞控、试飞双旋翼,一年半的时间里,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我自主探索并逐渐深入地完成了多种CAD和计算软件、单片机编程、飞行控制原理等一系列知识的学习,并把它们综合应用到了项目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我所得到的不只是技术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场是一个出色的学生科技团队,这里聚集了一群心怀理想、敢于挑战的人,充满着属于年轻人的活力与激情。我常常这样勉励自己:青春是一个神奇的人生阶段,只要你愿意,每一天都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感受到改变的力量。我非常高兴又能结识新的一群心怀梦想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够带上自己的激情与活力,和我们一道,在不断的挑战中靠近心中的梦想,我期待着你们带来的改变!


吴远皓

虽然我去工场不多,但是每次走进410都会被那里同学们打动。感觉工场的小伙伴们总是能让我感觉梦想的力量,像他们一样热情和专注的人其实在清华里也并不多。祝你早日融入这个集体,enjoy~

我的第一次演讲,我的告别演讲——李书珍 2017.05.28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天空工场第67号正式队员李书珍。这是我第一次在全体会上演讲,恐怕也是最后一次在工场全体会的演讲。现在在座的大多都是比我小很多届的小朋友,很多我还不认识,既然是老人毕业感言,我就先讲讲我在天空工场的经历。

2012年秋季,也就是我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我在加拿大交换,在那边的实验室我第一次看到了四旋翼无人机,我特别感兴趣,于是询问我们自动化系科协的负责人胡效赫,自动化系有没有做无人机研究的学长。胡效赫向我推荐了一位自动化学长,我13年1月份回学校之后,就去C楼410找了这位学长,我才知道天空工场这个组织。于是大三下学期,我就借着学习四旋翼的机会,参加了挑战杯,获了二等奖;暑假参加了IARC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清华THRONE代表队夺得了全球冠军;接着又把我的室友元星拉入了工场,我们两个后来参加了ABB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拿了三等奖,ABB公司的这个奖看起来等级低,但是奖金非常非常丰厚。我在工场很快乐,后来我的好朋友元星成为了理事长,她发现找不到人当财务员,于是就让我一个人当了三个团队的财务员。那个时候,兴趣团队组刚开始推财务网上申报制度,很多流程都不规范,实质上给报销增加了很多障碍。但是我利用某些方法,让大家都没有感觉出报销比以前变得更难了。细节我不能说得很详细,结果是工场报销依然很简单,代价是我的工作量非常大。如果有同学不按时填预算、决算,或者填预决算的信息不对,都会给财务员造成困扰,增加他们的工作量。财务员完全是无私地为工场劳动,所以请体谅他们,对他们提出的报销注意事项上点心。像我以前遇到有些同学没填预算就报决算,这种报销根本报不了,我只能再提醒他一遍流程,帮他填好预算,下一个月再帮他填好决算,外加在心里狠狠地咒骂他。因为当了财务员,我深刻体会到前任理事长付翱在2015年秋季学期全体会上的一句话:“我非常爱你们,虽然有时候我很恨你们,但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很爱你们!”虽然以前我在心里有时会骂你们,但也仅仅是在心里骂,实际上还是会帮你们把报销办好。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位老人对新人都会存有又爱又恨的感觉,如果是的话,那我自己也被我的前辈们恨过许多次了。

吴晗曾经说过,做学问是“大鱼领小鱼,小鱼跟大鱼”,在工场的技术积累也是一样。我刚加入工场时,学STM32看的就是严斌学长整理出来的资料,学四旋翼飞控相关的知识也总是询问嵌入式队长。我还记得我做的第一个练习任务是用STM32单片机读出九轴姿态传感器的数据并通过串口显示出来。这个任务是编写飞控程序的第一步,难度非常小,但是我却花了很久时间才做出来。我那时犯了两个错误:1.仅凭借网络上一些博客的描述就进行编程而没有仔细阅读传感器的数据手册;2.查找示例代码时没有使用英文搜索,而英文搜索到的代码质量通常优于中文搜索到的代码,甚至有些功能芯片的官方网站会给出权威的驱动代码。后来我知道了,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官方数据手册中得到答案。由于刚入门,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描述我的问题。后来情况慢慢转好,我开始问一些非常幼稚的问题,比方说,一个配置寄存器中的某一位为什么要或上1。现在读完研究生,我更加体会到工场的前辈们多么厉害。我在他们留下的资料上学习,而他们做的是从无到有的工作。工场的学习资料如此之丰富,可在他们创立工场之初这些都为零。在研究生期间要写很多文档,既要详细,又要简单,这非常考验人的技巧。工场的资料质量很高,足见前辈们的辛苦、执着。在工场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仅限于写程序、焊接、调板子,还有一些精神层面的提升。比如,以前在410时总是小山嘉和另外一位学长收拾焊台,从410搬到一教时宇翔把工场所有的器件都整理了一遍,在他们的鼓舞下,去年夏天我把我们实验室乱七八糟堆放的器件、工具收拾得整整齐齐,全部打上标签,做了详细的器件清单。如果我不做这个工作,我们实验室肯定还会保持原来乱糟糟的模样;如果不是小山嘉、宇翔同学在工场做了榜样,我恐怕也不会想到要做出改变。

作为一个马上就要毕业的老学姐,我还想给工场的后生们一点人生的建议。我们时常听到有人说,大学课堂学的知识以后都用不上,因此应当多把精力用于社会实习、人际交往,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没有挂过科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对于这些观点,我并不认同。大学课堂学到的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并不能都用在未来工作中,但是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的确确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况且,工作中没有用到学过的知识,并不能说明这些知识没用,万一需要用到而偏偏有没学会,那才真的会让人追悔莫及。去年一年的时间里,我在武汉做实验室的高压SVG项目,遇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本科课程都教授过解决方法,下面我举四个例子。

SVG装置的控制器电路板包含采样调理电路,这一部分电路的主体是运算放大电路。板子做好、元件焊接完成以后,我需要测试所有功能模块,确保板子能正常工作。在测试调理电路时我发现,放大电路的中间级输出要么是+12V,要么是-12V,没有放大功能,反倒像一个比较器。我以为是运放芯片坏了,但是好几个运放芯片同时损坏的几率很小。我换了运放芯片,现象仍然一样。我想了很久也不明白,直到一周之后我重新看了一下原理图,才发现我把运算放大电路的反馈线接在了运放芯片的同相输入端(如图1)。

 
图1 运算放大电路OP3A、OP3B反馈线接错

运算放大电路的构成基础是深度负反馈,反馈线接在同相输入端则构成了正反馈,所以输出才会是芯片正负电源的电压值(±12V)。我为什么没有在一开始看到故障现象时就想到原因呢?我为什么没有在原理图设计阶段就杜绝这种低级错误呢?究其缘由,还是我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没有彻底学好,这门课上重点讲解了反馈,然而直到自己犯了这个错误之前,我都没有把负反馈、正反馈、同相输入端、反相输入端这些关键概念融会贯通。在实际工作中碰到问题,才发觉书到用时方恨少,倘若我大二时模电考试再多考十分,知识再学扎实些,遇到这些问题是不是就会迎刃而解呢?清华的考试确实能够充分检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这些年我见过考试成绩不好但能力很强的同学,也见过考试成绩很好同时能力很强的同学,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考试成绩好、能力却很差的同学。动手能力强、不善于考试,这样的同学确实不少,工场就有很多;但是考试考得好的同学中没有能力差的,高分就是高能。在清华不挂科比较容易,然而要拿到90分以上着实考验能力。我不建议大家在学业上掉以轻心,因为学业是学生的根本任务,挂科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大家不要对可能给自己的未来造成困扰的事情抱有侥幸心理。

 
图2 飞线重连运算放大电路OP3A、OP3B反馈线

电路板已经做出来了,重新制板进度来不及,成本也不划算,只能在下一版设计时再修改bug。我将运放芯片上错误接线的输入端引脚焊离焊盘,再用飞线重新连接,上述问题便解决了(如图2)。设计越早期,修改成本越低,大家在设计电路时一定要对原理图谨慎、谨慎、再谨慎。

控制器电路板上的另一个功能模块是光纤信号转换电路,总共有36路TXD、RXD数据通道。每一路通道在单独测试时均能正确传输数据,但是36路通道同时工作时,总是出现数据传输错误。我用示波器观察TXD光纤转换器输入端的通信电信号,发现通信信号的质量很差(如图3),而同路信号在处理器输出引脚处的质量较好,仅有少量毛刺(如图4)。然而,处理器输出引脚到光纤转换器输出端的线路没有经过其他元器件,理论上压降应当为0。

 
图3 (左)光纤输入端的通信电信号;(右)放大之后的波形
 
图4 处理器引脚输出的同路TXD信号

RXD光纤转换器输出端到处理器引脚的信号质量下降现象不如TXD通路明显,但仍能看出存在干扰的影响(如图5)。

 
图5 (左)光纤刚接收回来的RXD信号;(右)处理器引脚处接收的同路信号(黄色波形)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情况,我分析是因为处理器输出引脚以及光纤转换器RXD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不足。由于每个光纤转换器仅需输出一路RXD信号,所以信号质量下降不是特别明显。而处理器需要同时输出36路TXD信号,驱动能力不足就会导致所有信号质量变得很差。后来我在处理器与光纤转换器之间添加电平转换芯片,用以提升通信信号的驱动能力,这个问题便解决了(如图6、图7所示)。

 
图6 RXD信号(黄:光纤转换器输出引脚处,蓝:处理器输入引脚处)
 
图7 TXD信号(蓝:处理器输出引脚处,黄:光纤转换器输入引脚处)

这是一个比较工程的问题,如果不是自己亲自调试,我对电路的理解永远只会停留在“理论上”和“理想状态下”。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插面包板的作业中,我用的电路接线都按尺寸剥线,元件、线路布局非常规整,没有遇到特别奇怪的问题。我的同学曾告诉我,他用现成的线接电路,把运放芯片插成“蚕茧”时,运放芯片的输出电压质量从来没有像我的面包板电路一样好。我当时没有在意这个现象,经过光纤信号传输故障之后,我才恍然大悟——现实中没有理想电路。自己犯了错,才真正长记性。还有诸如焊锡太少导致虚焊、焊锡太多导致短路、带电插拔接线端子头烧毁芯片、电源正负极接反烧毁电源等等一系列错误,光听前辈讲解是听记不住的,最快的学习办法就是自己全经历一遍,体会最深刻。

第三个例子是我实验室的学弟遇到的,也和我有关。学弟需要给一个IGBT的门极提供±15V电平的PWM信号,而他所用的控制器电路板只能输出0、+5V电平的PWM信号,他想在控制板和IGBT之间加一块板子,上面用运算放大电路将0、+5V电平转换为-15V、+15V。学弟询问我是否可行,我没有发现这个方案存在什么问题,但在组会的时候直接被我们的导师否决了。原因很简单,运算放大电路的功能是运算,带宽有限,PWM信号的上升沿、下降沿会成一个圆弧,外观不再垂直。本质上即是,运算放大电路的转换速度跟不上PWM信号的变化频率,因此PWM信号的电平转换只能用光耦,另外考虑强电装置的安全性,也必须用光耦隔离。运算放大电路的核心是“运算”,这是模电课讲的;运算放大电路的带宽有限,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验课做过实验验证过,我们还写了实验报告;光耦隔离是电力电子技术课讲的,后来在进阶课电力电子电路的微机控制中也多次提到过。以上所有知识点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过,没有超纲,但在导师点明之前我偏偏想不到。一门课融会贯通已是很难,多门课融会贯通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我没有读研究生,没有在课题中遇到这些问题,恐怕我仍会稀里糊涂不知己所不知,甚至误以为大学课堂所学都是用不上的旧物。非所学无用,是我无用。

最后一个例子是我做数电课助教时学生问我的一个问题。译码器7448有一个附加输入端RI’/BRO’(如图8),它直接连在与非门G3的输出端上,两者会不会产生冲突呢?

 
图8 译码器7448芯片内部结构

我查了一下TI公司的SN7448芯片手册(如图9),G3输出部分、RI'以及后级输入部分的电路展开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后级电路,T1管截止时,G3输出高电平;T1管导通时,G3输出低电平。当RI'输入为0时,无论T1管是否截止或导通,后级输入连接点的电压均会通过2.4kΩ限流电阻、二极管拉低到与RI'相同的电位。因此不管G3输出是什么,RI'与G3不会产生冲突。

 
图9 SN7448芯片内部RI’/BRO’局部电路

这里我能够很快地解答问题,是因为我已经见过很多次线与接法。在我自己使用的电路板上,有2个比较器的输出使用了线与的连接方式(图10):U3A输出高电平、U3B输出低电平时,R73左侧电压会不会存在冲突呢?同样找到TI公司LM339芯片手册查阅比较器的内部电路结构(如图11),可以看到比较器为开漏输出,T1导通时T2截止,比较器输出高电平;T1截止时T2导通,比较器输出低电平。两个比较器输出线与,只要其中一个比较器输出为低电平,连接点电压即为低电平,由于比较器内部有80μA恒流源限制,电路不会过流,因此不会产生冲突。这里又一次体现了看官方数据手册的重要性,而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概念是在数电课上王红老师强调的。

 
图10 比较器输出线与
 
图11 比较器LM339内部电路

我在工场做的项目都与硬件相关,正好我的研究生课题也是软硬结合,在工场写程序、切割、钻孔、焊接(连续五小时焊1024个LED)等等训练全部派上用场。工场做项目的条件太好了,不仅有所有常用的工具,各种元器件也十分齐全。我在工场从来没有为工具和器件操过心,在实验室反倒要购买缺少的器件,并且要精打细算、控制成本。各种各样的经历大家多多尝试,别怕难。买器件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华成英老师在模电最后一堂课上为我们总结模电精髓的三段话,在这里我将这三段话赠与大家:

  1. 本课程贯穿始终的思想为反馈,反馈是自动控制的基础,同样亦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交互的基础。
  2. 有一利必有一弊,一个器件的某一项特性很好,但它也一定会带来其他问题。一个人的优势很可能也是他的缺点,一个人的缺点很可能也会成为他的优势。
  3. 没有最完美的器件,只有最合适的器件。一个器件在一个电路中合适,在另一个电路中使用可能就不合适,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花大价钱买远高于设计标准的器件不划算。走适合自己人生的道路,过适合自己人生的生活,祝各位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人生的另一半!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们零字班是华老师教的最后一届学生。本科毕业由于本校推研,没有什么离别的伤感。到如今即将真正离开学校,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比往常更加声声在耳、历历在目。

其实,我研一刚入学时就想退学,那段时间特别迷茫,也是工场的前辈还有同级生们劝说我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做有愧于未来的决定。这三年下来,我硬气地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最后毕业答辩还拿了5个A。我时而忧郁得不能自拔,时而愤恨得咬牙切齿,但从长时间尺度上来看,大多数时候我非常快乐,况且时不时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毕业后工作在华为,我会在深圳待两年,而后便要去非洲、拉美支援第三世界国家建设。此去一别,恐怕再难相见。纵有见面的时候,次数恐怕也可以用指头数得过来。这么说有些悲伤,可我不愿意向虚无缥缈的希望妥协。诸君,如果你想去美丽的大草原上欣赏壮丽的星空,就去世界的尽头找我玩吧!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欢愉千日,终须一别。我心伤悲,于斯尤盛。最后,请让我以我的毕业论文致谢辞中的一段话作结——时至今日,我加入清华大学天空工场已有四年零五个月。在工场,我不仅拓宽了眼界,还利用优质的研发环境和前辈资源积累了大量项目经验,这些动手项目为我在研究生课题中的代码编写和硬件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有幸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谢天空工场的小伙伴们,与你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异常精彩!历史终将见证我们改变世界的那一天!

李书珍         

2017年5月28日

于紫荆地下      

天空工场全体会